五一长假,为了避开出行高峰,我选择了二号回家,可是路上的人还是人潮涌涌,车上更是拥挤不堪。
以前我下火车还有人接站,但自从结婚一周年就没了这待遇,连着几次了都是打车回去。也不赖,出租车就是个小社会。
一如既往,我下车之后没有在站前广场直接打车,这里是一堆黑车司机的聚集地。
下车之后,我径直走出广场,直奔广场前的路口,路边也有像我一样的在等车的人。
到路口,小一会儿过来一个空车,我招手示意,“走吗?”
他靠边,“去哪?”从车窗传来应答声。
“去那个华府小区。”我道。
“行,上车。”很干脆地声音传出。
我开门,进车。
“你这是顺路,我能拉一个是一个。刚有不顺路的,我直接拒了。”他开车,说着。
“听你这意思,你还挑活吧。”我接话问他。
“也不是,一会儿有个活儿要去西城,你这个近,不耽误功夫。”他解释地说。
“明白了,我这距离近,一会儿你再回来,你可以啊。”我点赞他这挣钱的灵活劲儿。
“咳,那个是让过半个小时去接。这不还有点儿时间吗,去了也得等时间,不如多拉一个是一个。”听这么夸他,他继续说道。
“怎么样,现在开车一天忙不?”我继续搭讪。
“凑合吧,一天能有个四五百流水。”——这跟我之前听到的消息,稍微偏高,不过也在合理范围。
“那除去各项支出,能剩多少?”我关心在家能挣多少。
“三百吧。”他说的有些勉强,“还行吧?”他反问我。
“在老家应该可以吧。你觉得呢?”三百的话,那一个月就八九千了,相当可以。
“我觉得凑合。你这是打哪回来?”他问起了我。
“我啊,刚下火车,从北边回来。”我回答他,并且问他,“你觉得收入要是一万二可以不?”
“那看在哪,在那应该可以,只能说凑合。”他倒是实诚,有的人就没有“凑合”地表达。
“那要是八千呢?”我继续问。
“八千就不如回来了,你在家怎么也能六千来块。”我答到。
“能吗?有那么好的活吗?我这一直打听着,没有。”我继续问他,希望多一些有用的信息。
“有。”他继续说。
“比如呢?”
“这得自己干,打工可挣不了那么多。”这跟我想象中一样,得自己创业。
“以你的了解,有什么项目推荐吗?”
“你可以干自助洗车,我这是没时间,有的话,我就弄了,现在这个正火呢。”他补充了他的回答。
“没接触过,不了解,得投入多少?”听到这个项目,我又继续追问。
“这个租个场地,三万来块;弄套设备啥的,一连下来,怎么也得十来个二十来个。”他像是市调过一样,说出了数据。
听这个投入数字,我拒绝了,“风险太大,先不说挣多少,一旦失败,那就打水漂了。”
“那是,二十来个,数字不算小,要是折了翻身就不容易了。”
“我这一直想回来呢,总这样飘着也不是办法。”我说出了我的初衷。
“对啊,两地分居不行。”这小子一下点到了生活的本质。
我笑了,他道,“这没啥,日子嘛,正常,哪能总分着。”
到目的地,我结账付款,下车。
想回来就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快不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