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成长励志婚姻育儿
如何应对孩子的“我就要!”

如何应对孩子的“我就要!”

作者: 猫的默剧 | 来源:发表于2018-11-13 16:05 被阅读14次

        小孩子一开始总以为全世界都要听他的,一哭奶水就来了,一哭妈妈就抱了;他笑全世界笑,他哭全世界围着他安慰。这种体验在孩子人生最初的几年非常重要,这让他有安全感。但随着孩子年纪见长,做父母的会渐渐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他要你不吃不睡不工作陪他玩,他要你允许他不吃不睡地玩,他看上的玩具零食你要买给他。我们做父母的要承认:对不起,我做不到。

        怎么办?我不想你失望,可你要的我没法给你。没有办法,只能让“你”失望。对不起,“我”做不到。

        只是这种操作需要计划性地、小心地、坚定地进行。一步一步让孩子理解被拒绝是怎样的感受、被拒绝是什么意思、被拒绝了怎么办。

        举个常见的例子:你在工作,孩子要你陪玩。通常会是这样。

    爸爸:“爸爸在工作,你自己去玩吧。”

    孩子强烈要求:不行,我就要你陪我玩。

    爸爸:“说了爸爸在工作,你自己玩会儿,爸爸工作完成了就来跟你玩。”

    孩子哭闹:不行!不行!不行!……

    拉锯战半天,最后爸爸想“工作也没有那么赶,先陪陪孩子吧”,于是心力交瘁地说:“好吧,那爸爸陪你玩10分钟,10分钟之后爸爸就要接着工作了。”

    可以想象,照这样的互动模式,10分钟以后,爸爸一定没有办法去工作。

    万一哪天你有需要立马处理的紧急工作,而你的小孩这时候要你陪他玩,你恐怕只剩下“发飙”这一种手段,并且会激发孩子极大的愤怒。大人们会忍不住心生疲累,觉得真是掏空了自己还是满足不了小孩,这个时候小孩的愤怒就非常容易激发大人的无能感。弄不好就是一个失控的场面。

    上面的场景,就具体操作细节来讲,有几点值得思考:

    1. 把一件事物“限量化”,会显得它更加难以得到、更加独特。爸爸跟孩子讲“陪你玩10分钟”,这是是限量给予你的时间,孩子会因此把“你陪他玩”这件事看得过分重要。如果你希望小孩习惯你的陪伴,也能自如自己玩耍,就不要把你陪他玩的时间“珍稀化”。

    2. 小孩本性喜欢与人玩,如果你的小孩碰巧是特别喜欢父母陪伴(俗称“黏人”)的那种,而你希望他能有足够的时间自己玩耍,那么在他要求你“陪他玩”的时候对他讲“你自己玩”,这绝对不是好时机。好比,草莓和苹果其实都挺好吃,而我非要在你很想吃草莓的时候说:“没有草莓,你吃苹果”“你怎么总是要吃草莓,吃苹果不是挺好的吗?”苹果随手可取,草莓不好得到。多次反复地重复这种互动模式,要不了多久,你就会越发想吃草莓,而对苹果产生微妙的抗拒。

    3. 我们站在小孩子的角度来思考——爸爸说“有工作要做”,但我一直要一直要,我求了闹了喊了,爸爸放下工作来答应我了。那小孩子会从中得出什么样的经验?如果既往经验告诉他一直要一直要,“撒娇”、“耍赖”、“胡搅蛮缠”能够得到想要的结果,聪明的小孩子们会一再尝试这种方法;大人越多次的推拒,在已得到这种经验的孩子眼中就是:“你再求我一下”、“你再闹一会儿”、“你再烦我一下”,“我就会忍不住答应你”——不用很久,小孩子很快就不会再听进大人的道理,简言之“别说那些没用的,我就要这个,而你,早晚会给我。”、“你为什么还不给我,以前你明明会的。是不是我求的次数不够多”这些想法不一定会具体出现在孩子脑海里,但一定会在潜意识里支配他。这种方法会不断加强孩子的信念:没有规则感、大人不可信,遭到拒绝,多“要”多“求”就能得到想要的。这种思维模式一旦形成,你可以想象它的破坏性。

    我们试试这样,有计划地在一件事上练习拒绝与被拒绝。还是上面的例子。

    1. 你不要无事在孩子身边晃悠,等着孩子喊“爸爸来陪我玩”;你无事在家的时候,主动陪他玩。怎么Happy怎么玩,玩痛快。(反过来就是,你如果想偷闲,在他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如果在他旁边而没陪他玩,你要保证自己有事可做。——听起来不近人情,但这适用于家有3~6岁、习惯父母陪伴的小孩的家庭。)

    2. 你可以在平时跟他玩的时候,给他讲解你的社会角色、你的工作内容是什么,然后玩角色扮演,让他演你,你演他,演那个要求陪玩的他。让他拒绝你,让他看到你被拒绝的不甘心“爸爸,那你工作完要陪我玩。”孩子一定会说:“好的宝贝,爸爸工作完就陪你玩”,甚至会说:“没关系,那我现在就跟你玩吧”都不要紧,你们试着在游戏中呈现合作的可能性。

    3. 你工作没那么忙,孩子来找你玩。你一口答应:“好的,爸爸现在工作不算忙。你想玩什么玩具,爸爸陪你玩。”请不要不断地拒绝,最后无奈答应。请一开始就答应。孩子轻易就被满足了,会不会不好?不会。轻易得到的东西,他不会过分执着。

    还是一样,既然答应跟他玩,痛快地、心无杂念地玩,在一个你心里自己预设的时间里尽量结束一个游戏小节,然后表现得意犹未尽,请求他说:“宝贝,怎么办?跟你玩太好玩了,我好想再玩!可是我的工作还没有做完,我该怎么办?”甚至可以加上细节的描述,比如:“我的同事正在等着我给他文件”“肯定有顾客在等着买我的东西”。

    我们要相信小孩子是非常乐于合作、乐于成全的。他多半会像个大人一样建议你去认真工作,即便如此,你也要从他那里得到承诺:“等爸爸工作完,我还想再跟你玩,可以吗?” 他可能会装模作样地说:“可能不行,等你工作完了,我可能就睡着了。”“不行哦,我等下要跟妈妈玩,妈妈好久没跟我玩了呢”,你一定要表现出非常失望的样子,告诉他:“真的吗?那好可惜!那我工作完了去亲一下你再睡。等你睡醒了,我们都有时间的时候,可以一起玩吗?”……诸如此类。

    是的,遇到这种你不得不拒绝他的情况,请多多地、多多地,把主动权交到孩子手上。这样,你拒绝他的时候,他接受起来就会稍微容易些,毕竟他也经常拒绝你,而你常常以合作的态度接受了,不是吗?

    4.等你真的有非常紧急的工作的时候,拒绝他:“对不起啊宝贝。我现在得工作,等我工作完,我能去找你玩吗?大概吃中饭的时候,我能和你玩吗?”你要说出具体的时间,这样小孩会想:“哦,爸爸是要跟我玩的,是吃中饭的时候”有了之前足够好的陪伴、足够的拒绝与被拒绝体验,小孩多数会说:“吃中饭的时候要吃饭怎么玩?”“会不会太久了?”“那时候你的工作真的能做完吗?”没有强烈的被拒绝的感觉,情绪平静的小孩能够思考更多的东西,而不是停留在一个点上硬来。

    如果你们已经习惯了【拒绝——不断“我要”——无奈答应】的互动模式,可能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来更新这一模式。出现最开始提到的“我真做不到,你却偏要”的情况,真出现这种情况,请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好好地、温柔地、坚定地拒绝他——毕竟是你一手打造了你跟孩子之间的这种互动模式,作为成年人,你有责任善后。

    (1)你身边没有可以求助的人,孩子哭泣喊叫、甚至是对你拳打脚踢,紧急的事情等着你处理,你怎么办?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处理你的事情。用你所了解的安抚动作安抚他,他要发泄由着他。你嘴上不说,但你用行动告诉他:你说有急事是真的,你说现在不能陪他玩是真的。速战速决,哪怕你做不完,在事态一发不可收拾之前,回到孩子这边,安抚他。这里有关沟通,你试着问他:“宝贝,你还好吗?你看上去非常生气,像一条喷火的小恐龙。不过谢谢你刚才没有打断我,我才能这么快地处理完工作。你想了解一下刚才爸爸处理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吗?” 试着抱抱他,他极有可能抗拒你,但我打赌他会想要了解你的事情。然后,你说过“处理完陪你”,记得让这一点也变成真的

    这里你稳定的情绪无比重要:不是你的错,你确实有事;不是孩子的错,他不明白事情的重要性。这只是你和孩子信息不对称、认知不统一,只是这件事而已。如果你这样想,你就不会因为孩子哭而内疚自责、也不会因为孩子哭而指责孩子不懂事。当然,你一定会手忙脚乱,这是你没有安排好孩子和工作的结果,这样的状况你负责任地处理一次,保准时刻铭记教训。

    (2)如果你身边有可以求助的人,把孩子交给他带走,要告诉孩子:“爸爸会尽快处理完的,事情办完我就去找你玩,可能有点久,你能等我吗?”再次,等事情处理完,你要履行承诺:去找他玩

    多重复几次,新的互动模式就会发展出来;这是我们想要的、而且是之前的互动模式不能做到的,更重要的是,这能让孩子理解拒绝却最少限度地让他感受到拒绝。如果我们大人是怀揣着“不忍总是拒绝他”的心意、有计划地去发展这种互动模式,有了清晰的规则和坚定的信任,孩子会很快发展出新的体验,并内化建立起新的互动模式。不要低估小孩子的认知能力,只要你肯用心教,他学起来快到飞起。

    如果你们已经多次练习这种互动模式,孩子能够接受你的这类拒绝,表现出可以合作的能力。那么你就可以尝试为这件事制定规则,比如:“爸爸/妈妈又想跟你玩又要工作,怎么办?”让孩子想办法。他可能会说得乱七八糟,但他收到了讯号:“这个事情我也能解决,我也能决定” 这对孩子来讲很重要。你可以建议说:“早上你吃早餐、出门散步、玩乐高、看电视的时间,刚好是爸爸/妈妈工作的时间,你中午吃完饭休息,我也休息,那我们两个就能一起玩了,我那个时候可以找你玩乐高/看绘本吗?”(最好给出小孩子能理解的时间,给出玩耍内容的建议能让孩子有具体想象可以期待。)

    一旦有了规则,去执行的时候也会发展出新的互动模式:我们共同制定规则,一起遵守规则,让规则说话。这是另一个话题,需要大点的孩子参与,但没关系,我们慢慢来,先让孩子有规则意识。

    有人或许会说,“小孩子一直要求我才答应,这是锻炼他受挫的能力。很多事情就是不断要求才有结果的,不是吗?”

    首先,执着确实是可贵的品质。但执着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白话一点讲,执着就是想要实现一件事,想方设法、坚持不懈地去实施。强人所难、“你要按照我说的去做”、不择手段,这是偏执,不是执着。进一步讲,什么样的人执着会有好的结果,有深度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协作能力的人。

    再者,整个过程下来,这里的“受挫”还真不是通常正面意义上的“受挫”,这个有点类似“羞辱”,说得有点重,但确实是这种感觉。就算是我们大人,也没有人喜欢被拒绝,更何况是不断不断地被拒绝?我对你提出正常要求(在我们惯常的互动模式之下),你一再拒绝,我一再请求(既往互动经验告诉我这样做),最后我哭喊着得到了我要的答复,那又怎么样?这个时候结果还重要吗?这个结果包含着你对我的嫌弃:“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以及你对我的指责:“什么都是你说了算,完全不顾及我的感受”,以及我的“不被爱”的感受、觉得自己无理取闹的内疚和自责。这样的互动模式,学不来抗挫折能力。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信任缺失和规则混乱造成的沟通无能,任这种沟通模式长久发展下去,对孩子的理解力、思考力、合作力以及对对人的信任感都极具破坏性。

    那么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拒绝”是什么呢?拒绝是“我要求的这件事,对方做不到”,是“我提出的要求很正常,没有错,只是此时此刻此地,对方做不到”,是“对方做不到很正常,他有他的能力范围以及考虑事情的角度,他也没有错”。是“这件事情需要调整说法、看法和做法。”,是“这个事情可以变换一个角度去处理”。这样孩子才能摆脱自责和指责的误区,有力量去思考“我要求的事情,对方做不到。我该怎么做?” 这样孩子才能发展积极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案例中的说辞和解决方案,是我一己之见,每家的孩子大人个性不同,原则相同,方法不必求同。生活中类似的矛盾比比皆是,作为负责任的大人,我们有义务常常反思自身,思考自己看待问题的态度、处理事情的方法可能带给孩子的影响,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支持孩子,有计划地帮助孩子发展积极的思维和行为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应对孩子的“我就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gx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