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自己读书太少,没有太多文学素养,每次写东西都很费劲,搜肠刮肚,东凑西凑。看到那些优秀教师,他们都是饱读诗书,出口成章,我就很惭愧。
记忆中我读的最多的书就是上学时的课本,只可惜课本也没有读精,只够应付完成学业。不过潜意识里还是对书有莫名好感,时不时的能买本书看。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外加父母也不懂孩子教育,所以童年里他们很少给我买课外书。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本课外书是父亲在街边小摊买的,书名 是《孙悟空大战葫芦娃》,说是书,叫它连环画更贴切。内容很简单,就是描述孙悟空和葫芦娃们战斗的过程,再配合彩色的绘图。但当时在我眼里这却是宝贝,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不知自己看了多少遍,直到现在有些书上的画面还印在脑海里。
小学时光总是过得特别烂漫,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喜欢睡觉前读点故事。可手里资源有限,只能读读学校里定的课外读物,好像是叫《小学生》,记不太清了。睡前边吃个西红柿或黄瓜边看上几篇小故事,很惬意,看完就睡觉。手里的几本书不够看多少日子的就看完了,去姐姐的书里找了几本《中学时代》我也看得津津有味。看书的时间还是少,大部分时间被我看电视和玩耍消磨光了。
初中时老师说要每人捐一本书建学校图书室,我和父亲说要买书,他才带我去了新华书店,记得当时买的第一本正儿八经书是《十万个为什么》,十几块钱一本,还盖着新华书店的印章,在我看来这就是个宝了,可惜我还没来得及看完,就已经交给学校做了贡献。
初高中的生活,学习是主旋律,偶尔学习累了借同学本课外书看看,什么《故事会》《青年文摘》《看天下》……一到上课就立马藏起来。
终于考上了大学,再也不用每天埋头学习,听歌、追剧、看电影、逛街……曾经在学校里不敢尝试的都尝试了,但热闹过后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后来我就经常去图书馆,我们大学的图书馆有三个主要的馆,文学馆、社科馆、理科馆。每当我走进图书馆,漫步在一排又一排满满的书架中,呼吸着浓浓的纸墨香,心里有说不出的放松和满足。我看的书很杂,文学、历史、心理等,只要我感兴趣的我就借来读读,记得读的最多的是台湾作家刘墉的书,学校里仅有的几本他的散文我都读完了,但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但我总安慰自己“一个人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都融到了气质里”。
自从工作后,我是真正感觉得自己读书少,讲课时语言苍白无力,经常表达不出自己的感受,课文的深刻含义也不能用有哲理的话语传达给学生。每每讲完课都有深深的失败感,为什么我的脑子里没有东西。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我读的书太少,脑海里积攒的东西太少。
为了以后给学生更好的讲课,为了上课后不再自责,开始读书吧,“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不仅教育学生,也教育自己,让我与学生共同成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