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203929/6e4a39b9b1386b88.jpg)
昨天上午听了老同学的教研课《期行》,从这次观课中,我更多的是反观自己的状态。也许从别人眼中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吧;也许只有比较才能分析更里层的自我。
我和冀老师是高中一届的同学,大学同是中文系。5年,虽不在一个班,却是同步成长起来的,年龄的尴尬、心理的历程、家庭的经营等等有太多的相似。风霜走过四季,伴随着吹过面颊的的风在我们两个的脸上都刻下了岁月的印痕。我们都不再年轻,都不再疯狂,可是在她的课堂上却没有一丝的沧桑。
上课伊始,组织的课堂“激励唤醒,情景导入”声如洪钟,那一刻我从来没曾想拥有过,也从没有在声势上提出过要求。那一刻,我在问自己:开始喜欢安静是不是走向衰老的开端。她很开心地肯定学生的表现,那一句“我很喜欢你们”我有多久不曾从唇齿间飘出,去温暖那群什么都不了解情况的学生。甚至我都记不起是教哪一届哪个班时也这样满面春风地敞开怀抱去接纳那群精灵。
这堂课她特意设计学习“谦辞敬辞”,活动的引入学习展开都很顺畅,她在这一环节处理的别具匠心。先是“我来分一分”环节,向同学们展示三个不同的称谓___“君,尊君,家君”让学生在翻译中初步认识“君和尊君”是用在对话交流中称呼对方的敬辞,“家君”是在对话交流中称呼自己的谦辞。顺势引入第二个活动“我来比一比”,小组合作找出以“令、惠、垂、赐、高、贤、家、舍、小、愚、拙、鄙”开头的敬辞和谦辞,比一比哪一组推荐的多。学生学习很投入也很积极。在交流环节,她把自己变成小品演员亲自下场子陪学生话一场谦敬。有人推荐“令堂”,她装作不懂拱手弯腰抬头笑对学生说“承蒙赐教”。这一刻我恍惚在时光隧道里退了几年,曾几何时我也是如此入情入境地和学生一起再现文本的场景,一起演绎师生合作的情缘啊。这一晃多少春秋滑过指缝重回时光之河啦。
还记得学《夜雨寄北》时,我以妻子的口吻给李郎写了一封家信。课上邀请一名学生和我一起表演秋雨之夜李郎读信的场景。那封家信我主要写了三个方面:讲述婆婆的日常生活和思念;讲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思念;讲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思念。我们课上请同学凭窗而立读一段家信,“李郎”坐在烛光摇曳的桌旁回一段内心独白,把窗外的潺潺秋雨,漫漫长夜,池塘里的圈圈涟漪的夜景画面融入抒情中。那一课,我们一起梦回大唐,来一场唐诗里的穿越。
看着她在课堂上时而翩翩如蝶飞舞在各个小组间;时而如激昂青年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时而如谦谦君子满目慈善地不耻下问……我不断地慨叹,怎么自己凭空多了这么些老气横秋?怎么这么早去亲手浇灭一团圣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