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知其母,复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sè)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wèi)身殃,是为袭常。
雅迪希:
1、有生则有子,有子则有母。有子有母,万物乃昌。世人知子忘母,岂人子之德乎?故人子应“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此为本章要旨。“知子守母”,不忘本也。
“未始有物”就是“无”,认识天地或天下万物必须从“无”开始。天下是子,无才是母,这是老子要宣说的。这个“无”只是无物而已,不是无气。这是语言文字的艰难处,无和有都不是真相,都不是道体,因为道体是妙,妙是不可言说的,不可思议的。
2、知子守母四句偈,“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是循藤摸瓜,“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是循瓜摸藤,最后把心定在藤(根)上。这是最高级的修行教法,也是最高效的科学研究方法。后跟一句"没身不殆"。不殆是老子的常用语,有不危、不尽、不灭三义。“没身不殆”可解读为“一辈子都不危险”,但更合理的解读是“肉身灭真我不灭”。
3、塞(sè)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我理解这里的兑的象形象个窗户,和下一句的门对应起来。河上公注:“兑,目也。目不妄视也;门,口也。口不妄言。”《易经》中有兑卦,是指目,也指缺口。老子这里再次用《易经》的古老卦语来宣说知子守母的实修法。知子守母是闻思,“塞其兑,闭其门”是实修,真正的太平盛世是“终身不勤”,根本无需劳作。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易经》有“既济”和“未济”二卦,此处的“济”与《易经》的“济”相同。济其事就是追逐眼花缭乱的外境,那肯定跟不上步伐。外境一动,就是天量信息,终身都被万物的显形折腾,身心疲惫。
4、“见小曰明”是老子对明下的第三个定义,第一个定义是“知常曰明”(16章),第二个定义是“自知曰明”,这三个“明”的定义十分重要。“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看见至小才是明。
守柔是修道的关键。人性柔,柔才能和。人性不柔则不和,不和则争斗无限。
5、道光照破无明,除却民迷,令世人的内明心开启。恢复内心的本明,还你一个不生不灭的真我。袭常、袭明都是强调血缘上有的,与生俱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