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出去玩之前应当穿得更暖和一些,这时候敦促或许是恰当的。这些纯粹的外在职责可能经常需要一点友好的压力。但是切勿试图劝说孩子吃饭、睡觉、压抑情绪表达(哭泣、生闷气等),或者劝其履行某种必须源自内在动力的职责。
你可以通过外在刺激促使他咬一口食物并咀嚼,但是吞咽和消化则需要真正的意愿。睡觉也是如此。你可以强迫孩子上床,但是任何一步的干涉都会干扰入睡过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22704864/795902112e5c75d8.png)
俗话说:有压力就有动力。我也经常拿这句话来安慰身边那些觉得自己压力山大的朋友,当我的孩子跟我抱怨,说最近在学习上有压力的时候,我尽管没说出来,心里其实也在想着这句话:有压力才有动力。
德雷克斯会认为:你可以督促孩子,但仅限于那些外在的职责。
什么是外在职责呢,比如说出门多穿件衣服。
但是如果那件事情需要孩子调动他的内在动力去完成,而他本身并没有这种内在动力,那督促也是没有用的。你可以通过外在刺激促使他咬一口食物并咀嚼,但是吞咽和消化则需要真正的意愿。
除了吃饭,除了睡觉,还有一件事情也需要孩子的内在动力,那就是学习。
昨天一位妈妈来做咨询:她刚上初一的孩子,小学的时候,在班上成绩十分拔尖,如果考试成绩不好的话,很可能就会换来爸爸的一顿骂或一顿打。这样的施压方式,让孩子在一定的程度上维持着很好的学习成绩。
初中的时候她考上了四大名校中的其中一所,发现到了班上之后,她的成绩不过是马马虎虎,排到了年级的6、7百名。这个女孩的爸爸依然用他那一套施压的方式,估计也是想激发她的学习动力。结果这个女孩的成绩越来越差,初一堪堪地挺过去了,到初二,她就厌学了,死活不肯去上学了。她的爸妈没办法,只好让她休学一年。
我在想,估计这位孩子的爸爸也十分信奉“有压力就有动力”这句话。只可惜,他人为施加的压力并没有让这个孩子朝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
与其人为施压,不如“自然后果”
德雷克斯会认为,与其由我们人为地给孩子“压力”,不如让事情本身给孩子“压力”——这就叫“自然后果”。
什么叫“自然后果”呢?就是衣服穿太少了会感冒、没有写作业会被老师批评、成绩不好就上不了心仪的学校……这些都是作为家长没有干预而产生的后果。
压力太大会把孩子压垮、完全没有压力也无法激发孩子的动力。那什么样的压力是恰到好处的呢?
恕我直言,这个度不是所有家长都能把握好的,包括我自己。
原因是,首先我们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孩子对压力的反应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大小的压力,有的孩子会像火箭一样启动,越来越快,直上云霄;而有的孩子在这种压力下,却会否定自己:“我不行!感觉各门功课都很差。数学课堂上别人做的题都对,就我做错。英语语法还有好多问题。哎呀,我怎么什么也不行呀!”
其次,所谓的“压力”,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需求——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根源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生活的失望及挫败感。其实,对于孩子而言,有学校的压力、有同伴的压力、还有他们自己给自己的压力,这些自然而然的压力,他们已经需要花很长时间来消化了。
唯独,不需要来自父母的压力。
当我们一厢情愿地去给到孩子压力时,我们会发现:这样来自外在的压力,不管你换多少方式——用车拉、用人推,使多大的劲,都只能让孩子像蜗牛一样的慢慢爬行,甚至后退。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不懂孩子的父母,向孩子施压;懂孩子的父母,给孩子赋能。
正面管教的每一个工具,都是给孩子赋能的过程。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为孩子赋能的父母。
![](https://img.haomeiwen.com/i22704864/73183a9873e6d22b.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