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方面来看,将相和之所以会被人们视为美谈,
其根本原因是符合儒家士夫及底层社会的价值观。
在儒家思想中可以看到,
对于以和为贵的概念是持高度认同的,
包括孙膑的三十六计,
把上兵伐谋放在了第一位。
这一思想可谓影响深远,
乃至于到了今天,
世人仍然会用“和”这个概念制造出来许多人们认同的概念。
比如说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
也可以说和这个价值观已经深入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群体的基因里。
但是,对于那些君王们来说,
对手下用分而制之的手段才是王道,
要不然怎么会有将与相的分权。
某个层面上来看,
将相和这样的行为正符合了职业经理人的价值观,
却与君王的价值观相违背。
在君与臣之间存在着权力游戏的博弈,
在这场博弈中,
因为有这样的价值观存在,
就演化成了一种不可调合的矛盾。
在古代的宗法社会中的国家是属于私有财产的性质,
也可以说,
属于国家范畴内的所有事物只属于君王所有,
即便是贵族,也都是与君王沾亲带故的亲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君王为了稳定自己的权威,
才会任用那些职业经理人管理那些不听自己话的贵族。
另一个方面来看,
做为管理者,
需要的是自己的组织对某种事物的认同,
所以,在价值和利益面前舍小取大才是正道,
于是才会逐渐形成了对国这个概念的认同。
即使到了今天,
内部的团结才是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
外敌面前,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才是统治阶级想想看到的场景。
但是,在和平时期,
对政权形成威胁的恰恰是那些以小团体为核心的具有高度团结的组织。
这样的事例已经不胜枚举,
但凡是有那些可以振臂一呼有百应的权威,
都是君王要打压的对象。
某种角度来看,
将相和的故事具有多种可能性,
其中也不乏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斗智斗勇,
当然,也给后来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题材。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
将相和这样士大夫的价值观,
对于惜财不惜才的赵惠文王这样的君王们来说就是一种隐患,
这样的隐患对那些有法家意识的人是必须要想办法根除的。
否则,这些君王们怎么可能安享拥有财富的快乐,
自古以来,看历史上君王与臣子之间的争斗的故事可谓是声声不息。
反观一下那些有圣明尊称的君王,
比如说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等等,
那些开国的皇帝,
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
他们可以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臣子们对自己的忠心。
殊不知,在他们后世的传宗接代中,
一旦遇到那些糊涂君王,
不是内忧就可能会有外患之虞,
乃至于最后把祖辈辛苦打下的江山输与那些后来的有道明君之材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