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山林散记:伊顿学园

山林散记:伊顿学园

作者: 范范_大米饭 | 来源:发表于2020-06-10 18:44 被阅读0次

Life in Woods:Eton Academy

时间:2016年9月-2017年1月

2016年9月来到伊顿学园。说实话,刚来的时候对学园可谓一无所知,每次跟父母打电话都不知道怎么解释。平日我们下地干活、喂喂鸡鸭猫狗,在松林散步读书……生活很是惬意,心想能够花个半年的时间安静地看书也很难得。前两个月里,我们一起共读了《瓦尔登湖》和《理想国》。我对《瓦尔登湖》的第一印象其实并不好,我不太喜欢梭罗的语言风格,译本读起来很难受。可是在伊顿生活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本书中很多东西都与伊顿的日常很接近,而那个生命问题又开始敲打我了: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过?梭罗说: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live deliberately),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这样的可爱;我却也不愿意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如果它是崇高的,就用切身的经历来体会它,在我下一次远游时,也可以作出一个真实的报道。

也许当初我并没有抱着像梭罗一样的目的来到伊顿学园,但经梭罗的“教导”,在伊顿的这半年我确是越来越“谨慎地”,有意识地去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虽不知我是否学到了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但我多少有点底气地说,这半年我真切地活过。

       紧接着,又重拾《理想国》,这次阅读基本上是在施特劳斯学派的带领下进行的,接着未参透的生命问题造访老友苏格拉底柏拉图。只不过除了“应该如何生活”这样一个更加关涉自身的问题外,“共同体”开始成了我的问题。要知道,本期伊顿学园的七名学员在田园共同生活,恰似一个乌托邦。我从支教的小团体开始进入了更大一点,更具多样性的community了。所谓的democracy,  solidarity, freedom等Begriffe第一次切身地成为我的关注点,原来这些问题并不像电视新闻报道里的政治事件那样离我那么远:形式化、低效率、协作能力不足,甚至“腐败”(吃回扣)……这些问题慢慢暴露出来。柏拉图这样讽刺民主制度:

这是政治制度中最美的一种人物性格,各色各样,有如锦绣衣裳,五彩缤纷,看上去确实很美。而一般群众也或许会因为这个缘故而断定,它是最美的,就象女人小孩只要一见色彩鲜艳的东西就觉得美是一样的。”(《理想国》557XI C)

这一次我又开始嘲笑自己了:连生活在一个已有很多相似价值观念的七人的小团体都有各种困难,所谓的大同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在梦里都难以出现!

说到这些问题,其实在现实生活层面并没有特别突显出来,只不过事后我总喜欢带着副批判的眼镜去反思。而且很有可能,这些反思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不过是我的屁股在说话,有些我未能窥见的欲望没有在伊顿实现,所以批判又跳出来了。

事实上,大概一个半月后,“知行合一的乡村建设人”在我心中开始明朗起来。回想我走过的学术道路,支教经历再到在伊顿学园学习,似乎有迹可循:大三的时候因为对中国农民工的日常生活状况感到困惑而转向马哲,变得有点“左”,有点激进,然后接触城市空间批判理论,这也与我对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兴趣嫁接上了。再后来去支教,最初只是想在山里静静,但是一静就停不下来,想扎根农村了。在伊顿的后半学期,我开始“行”:我和另外两个小伙伴在村里给村民放电影,周末的时候给当地儿童开展自然教育的课程。现在回想那一个半月的项目经历,我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例如项目书的书写,实践力,团队协作力,同时也加深了我对实践与理论关系的看法——乡村建设的目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渐渐明晰起来,因为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不搞清楚最初的目的就很容易动摇放弃。可以说,实践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回到理论的过程。这个时候,放在伊顿书屋西侧的那堆书(全是关于乡建的)才真正进入我们的视野。

回顾在伊顿的这半年,欢声笑语占了大半时光。在我人生的这个时候,能有这种兄弟姐妹共处的乌托邦生活体验,真的好像说“不枉此生”了!唯一有点遗憾的是,伊顿学园还有好多资源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园长还是高估我们的自学能力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林散记:伊顿学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np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