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达荷州的山区,有一座山叫做“巴克峰”,在那片连绵起伏的山脉中,它并不是最高、最壮观的,但在塔拉 · 韦斯特弗的眼中,它却是最精巧的山。
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对于塔拉来说,在17岁以前,她对山外面的世界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因为在她的生活中,很少会接触到除家人以外的人了。
她不知道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而且,在他的家人看来,也没有必要知道。

一
在《你当向鸟飞往你的山》一开始,作者塔拉 · 韦斯特弗就为我们展现了她和别人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塔拉出生在美国一个虔诚的摩门教徒家庭,家里的七个子女都没有出生证明,也没有去学校接受过正规教育。就如作者在书中自序中所写:
“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
在17岁前,塔拉没有上过一天学,因为父亲认为去学校接受教育会被洗脑,所以塔拉和另外六个兄弟姐妹都被留在家里,每天在父亲的废料厂里拆解废料,或是帮母亲调制精油,看父亲囤积食品和生活资料,以防“末日降临”。塔拉为数不多的接触外界是随母亲出去帮人接生,直到17岁时她决定像哥哥泰勒一样去考大学,并且幸运地考入了杨百翰大学,她才第一次进入课堂接受正规教育。
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塔拉过去由父亲构建起来的世界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父亲告诉孩子们“别尿在手上”,但她发现室友们却会用香皂洗手;父亲认为女人穿裙子和低胸装是放荡的表现,但她却发现身边的女孩子都活泼开朗,有追求者。
而对她冲击最大的是,童年时父亲告诉全家人在他们家不远的一户人家因为拒绝送孩子去公立学校而受到围剿;直到进大学后,塔拉才知道原来整起事件的导火索是军火交易,并非“家庭教育问题”。
这让塔拉受到了极大伤害,她开始反思自己自己曾经遭受的童年创伤:父亲的严酷,兄长的残暴,母亲的冷漠……她开始意识到,原来世界还有不一样的一面,也开始学会为自己争取权利而抗争。

二
“教育”,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塔拉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这个词,她甚至在书的最后用相当大的篇幅来阐述“教育”在她生命中的重要影响。
韦斯特弗一家共有七个子女,其中有三个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像比尔 · 盖茨曾在他的微博中所写的:
哪怕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三个孩子都取得博士学位的情况也让人刮目相看。
的确,“一家三个博士”这算得上是值得让媒体报道的新闻了,如果在加上他们的出生背景,比如“山区”、“废料场”这样的词,那就更具有新闻热点了。
但如果你认为这又是一个像《风雨哈佛路》那样的故事,那你一定会大失所望了。
塔拉一家虽然住在爱达荷州的山区,但是他们的家庭条件并不算太糟糕,至少父亲经营的废料场有时还能雇个零工或是采购一两件大型装备,母亲更是善于经营,不但可以为别人接生,还懂药理,制作的精油甚至还受到了大公司的青睐。
所以,“温饱”,并不是这个家庭的主要问题。
但塔拉的成长过程并不算顺遂:
她的父母是虔诚的摩门教徒,父亲更是一个躁郁症患者,所以他的行事非常偏执:他认为末日终将来临,认为兰迪 · 韦弗一家是因为拒绝接受公立教育而受到围剿,认为大学是给“过于蠢笨的人开设的”学校,认为“靠书本是不可能养活一家人的”。
他的这些理论恐怕要让那些想要获得育儿经的宝爸宝妈们失望了——是的,塔拉的父亲根本不相信教育。

但事实却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有四个孩子连高中文凭都没有,他们依旧留在爱达荷州的山里,生活来源依靠着父母接济,而另外三个子女则获得了博士学位,走出了大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塔拉便是这三个孩子中的其中一个。
她在17岁前从来没有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了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之后又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于2009年获得剑桥哲学硕士学位,2014年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便是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一本自传体性质的回忆录,里面既讲述了她未曾受过教育的童年,也记录了她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挣扎和反思的故事。
三
在没有进入大学前,塔拉曾经这样设想过自己的命运:
“我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将会如何:十八九岁时,我会结婚。爸爸将分给我农场的一个角落,我丈夫会在那里盖间房子。母亲会教我草药和助产的知识。现在她偏头痛发作不那么频繁了,又去给人接生了。我生孩子时,母亲会来接生。我猜有一天,我也将成为一名助产士。我不知道未来哪里有大学的影子。”
因为没有读过书,塔拉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更别提“大学”了。直到有一天,她听到哥哥泰勒向父亲提出“要上大学”的想法,她才知道原来还有一个地方叫“大学”,只是在父亲的眼中,“大学就是给那些太过蠢笨,在第一轮学不会的人额外开放的学校。”
但泰勒坚定的态度让塔拉对大学心生好奇,虽然在此之前他们家的学习,完全靠自我指导——“只要干完自己的活儿 想学什么都可以自学。”
而这种自学的能力,也让塔拉在备考大学以及之后的求学过程中受都受益匪浅。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有的人就像一盏灯,会给别人指明方向,泰勒就是塔拉生命中的那盏灯。
当泰勒考入大学之后,他就很少再回家了,唯一回到家的一次还刚好看见塔拉正被另一个哥哥肖恩打得遍体鳞伤,泰勒制止了肖恩的家暴,并告诉塔拉,如果想要离开这样的生活,可以去考大学。
“是时候离开了,塔拉,”泰勒说,“你待得越久,离开的可能性就越小。”
“通过考大学离开自己的家”,这是塔拉无法想象的,虽然在这之前,她的另外两位哥哥卢克和肖恩也曾经到外面闯荡过,但他们仍然做的是父亲在家里教他们的那些:开挂车、做焊接、拆备料。而泰勒所走的路线是和他们不一样的,但泰勒的一番话却让塔拉的心中燃起了希望:
“外面有一个世界,塔拉,”他说,“一旦爸爸不再在你耳边灌输他的观点,世界就会看起来大不一样。”
四
当真的有一天离开大山,走进“外面的世界”时,塔拉感到极度的不适:喧嚣的街道,吵闹的汽笛,就连路人路边行人的闲聊也刺激着她的耳朵——毕竟,相比起山间的寂静,城里显得太闹了。
而更让塔拉觉得和周围格格不入的地方还有很多:她的室友穿着过于暴露,随意地喝可乐,她不知道要去哪间教室上课,不知道该怎么写论文,甚至连怎样听课学习,她也一无所知。
当然塔拉的同学们也认为她是一个奇怪的女孩: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喜欢在公共区域堆放乱堆杂物,不会看教材,而且总是问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傻”问题。

对于同学们的疑惑,敏感的塔拉又怎么会不懂呢?
她在日记里写道: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小时候不被允许接受良好的教育。”
为此,塔拉曾经一度以为自己不属于校园,甚至做好了要离开的准备,虽然她并没有打算重新回到家里。
是呀,如果她出生在一个普通人的家庭里,从小就能接受到和别人一样的正规教育,那么她的人生也许就会因此不一样了。
五
有人说,人生无法选择的头等大事就是家庭出生。
这话一点都没有错。
对于塔拉来说也同样如此。

在没有走出大山、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她的世界里就只有父母和兄弟姐妹,而她所有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都是由父母灌输给她的。
灾难和病痛是上帝的旨意,所以没有必要去医院治疗;学校是给人洗脑的地方,所以没有必要去学校;自家的物资已经准备充足了,所以没有必要再去和外界有任何联系了。
这些观念在我们看来是有些可笑的,但在塔拉和她的兄弟姐妹眼中,却是神圣又不可撼动的。
他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观念是否合理。

这是不是和童年时的我们有些相似呢?
小时候的我们总会觉得父母是全知全能的,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因为他们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来使我们信服,长大之后,我们的认知有了提升,这个世界也发生了改变,而我们会发现父母们说的话其实并不一定都有道理——只是他们还在固执地认为,这个世界还是原来的样子。
这势必会导致两代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于是我们会用“叛逆”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他们也会用“爱的名义”来束缚着我们。
谁对?
谁错?
可能很多人会吐槽塔拉的父母是多么的愚昧和偏心,请不要忘记,她的父母对她的爱是真正的、无条件的爱:
尽管不同意塔拉上大学,但还是会想办法帮她解决学费的问题;听到塔拉有可能连考试都通不过时,不是苛责,而是告诉她“需要就回家”,在塔拉要去剑桥读书时,会依依不舍地送她去机场。
“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
不可否认,韦斯特弗夫妇尽管没有多少文化,而且在处理塔拉和肖恩的关系时很明显是偏向肖恩,但谁又能不被他们这种对子女毫无保留的爱所感动呢?
六
最近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话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活不顺,事业瓶颈,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几乎每一件事都可以归罪于原生家庭。
毫无疑问,原生家庭的确会对一个人有很大的影响:比如生活习惯、为人处世、思维观念……等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带上“原生家庭”的烙印,但我们仍然要看到,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所谓“改运”也好,“改命”也好,虽然这些说法都有一些玄学的意味,但至少说明了一个事实——原生家庭,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命运,说到底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在《你当上了飞往你的山》中,塔拉和她的另外两个兄弟就是通过接受教育,从而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塔拉在书中写道: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虽然曾经有一段时间,塔拉因为家庭的压力而导致了学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她甚至做好了妥协的准备,去弥补和修复一切。
直到圣诞节,她回到家,在电脑中无意发现了母亲写的信,信中母亲说肖恩得到了重生,赎罪已经治愈了全家,除了塔拉,她有可能会成为全家的威胁。
读完信后,塔拉心寒至极,最终她选择默默离开,从此与那个家决裂。

可能有的读者会觉得疑惑,难道塔拉的父母真的对肖恩所有的罪行一无所知么?
其实并不是,至少母亲在一开始对塔拉以及其他孩子是充满着怜惜的,只是在父亲长期耳濡目染的影响下逐渐麻木了,他们不是不愿意去接受肖恩家暴的事实,而是他们只能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保护肖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继续维持住他们身为“家长”的权威,唯有如此,才能维系住这个家庭。
对于塔拉以及塔拉两个同样已经走出大山的哥哥来说,他们的这个“家”已经成为了约束他们起飞的牢笼,他们不能回去,也在也回不去了:
“裂痕已经出现,而且越来越深。”
七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句话乍一听有些鸡汤,但它出自《圣经 · 诗篇》(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这句话既可理解为“逃离”,也可以翻译为“寻找新的信仰”。
而塔拉和她的哥哥泰勒恰好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诠释了这句话:
性格温和的泰勒选择和原来的家庭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塔拉则用更加决绝的方式去开始全新的人生。
虽然整本书到最后并没有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大家都期待的大团圆结局,但这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事实:有时,成长是需要舍弃的。

八
在书中,塔拉将自己的改变归因于“教育”,但我却认为,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塔拉自己的“觉醒”。
因为——
“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
人生之路,总有些羁绊让人放不下;也总会遇到一些刻骨铭心的撕裂和割舍。
唯有抛却负重,才能飞向山顶,看清自己,也看清这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