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三个字,是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自称,在当今的文学作品中也司空见惯,仿佛公理,理所当然,没有人觉得它需要推敲、质疑,甚至考证之。
其实未必。所谓司空见惯往往内里藏着文章。
老百姓之称呼,一般是指大众、民众、平民、普通人等底层群体,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社会中有一定权势地位的阶层,如古时的达官显贵者。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个《史记》中的句子,道出了老百姓之前的称呼:庶民、黎民、子民,甚至奴才。
那么,"老百姓"一词到底源于何时呢?
历史记载,"老百姓"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那时"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即古代有土地为官有地位的贵族通称。《尚书.尧典》中曰:"平章百姓"。而没资格进入"百姓"行列的,则被称作黎民或庶民。随着封建王朝更迭社会变迁,出现了既非贵族也非奴隶的"中间地带",且人数众多,"百姓"逐渐失去贵族意义,社会地位与庶民相似。于是百姓和黎民、庶民渐渐成了一回事,《诗经.小雅.天保》云:"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那么,在百姓前加一个"老"字,是否表达曾经拥有过的"百姓"之身份?也算是给子民的一点自尊。渐进中"老百姓"成为涵盖一个并没有具体清晰面孔的草根的底层阶级的泛指。如今自称老百姓者,语气中往往暗含着一点点谦虚之意。
还有一种说法,"老百姓”的称呼来源于中国宋代时期编写的“百家姓”,这个集合了当时社会几百个人口“姓氏”的册子,即是小时候背口诀溜瓜皮似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
而老百姓的“老”字,一方面体现了“百家姓”的历史之悠久,同时也表达了人民对于中华民族古代姓氏文化的认可与传承。
那天,在本土作家张建群女士的文学讲座中,听到关于"老百姓"释义的最新版本,也是最温馨的一种说法。其间,她插入了一个互动环节,问大家中国人习惯称呼的"老百姓"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老百姓?
回答当然是七嘴八舌。
最终,张老师转述了她在党校学习时,听得的一位教授对"老百姓"的解释。她打比方说,我的父亲姓张,母亲姓陈,外婆姓吴,老舅舅又姓薛,如此一直往上推,婚姻的生成使很多很多年以前我们的祖上都是亲戚连着亲戚,甚至极有可能拥有共同的祖先。因此今天的我们都有着一百个姓的血脉,一百个姓的基因之构成。所以才说每个人都是百姓之人,都是百姓之身,也就是说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亲戚,都是一家人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她的关于"老百姓"一番新颖而生动的解释,顷刻间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一下子拉近彼此的距离,人人脸上洋溢着亢奋愉悦的光芒。
她还说,有句歌词唱道"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也就是中华大家园的本意所在。所以,社会倡导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亲和友善,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互助互爱。
原来如此。按现今30年为一代人计算,三千年也就是一百代人,如此,今天的每个人的血管里也必定流淌着一百个姓氏的血液。所以说"老百姓"这个乍听起来有些土气的称谓,其实是具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老百姓"三个字,正好诠释了中华民族树大根深的血缘和亲情的关联。
1949年,新中国成后,被压迫了几千年的中国"老百姓",终于有了一个新的称谓一一人民。而"人民"概念的出现,无疑是划时代的,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历史性和广泛性。
可以说"人民"的概念,被赋予了崭新的内涵,突出了社会主义社会"老百姓"当家做主和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