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上高级,万事大吉”,我们学校部分高级教师确实是这样的。
“评上高级,万事大吉”,调侃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工作上普遍存在懈怠、推诿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不愿意继续当班主任、要求少带课程、对工作的标准降低,甚至消极对待学校分配的工作等。
究其原因,主要有:
1.部分评上高级的老师,年龄偏大,精力衰退。
我们这边县城和乡镇的老师,等到辛辛苦苦评上高级的时候,大多已经是将近五十、甚至五十多岁的年纪了,从聚着一股劲儿争评高级,到评上之后彻底放松,确实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人过四十以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多年工作的职业病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一点,我们也都是能理解的,学校对年纪较大的老师也比较照顾,会酌情减轻他们的工作量。

2.目前的教育管理体系使得学校缺乏对这部分教师的制衡机制。
很多时候,体制内老实人容易吃亏;人性也是如此:评上高级的老师,已经不需要再争取什么证书、优秀之类的荣誉了,少干点活,钱并不少发,谁还想多干呢?我推诿一下,少干点活,学校领导能把我怎么样?能解聘我吗?一些人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开始磨洋工。
的确,学校并不能把这些教师怎么样。不给荣誉?人家已经不需要了;降低绩效?人家评上高级涨的工资要比绩效多多了,不在乎;何况少干活就能少出错,绩效反而可能更高呢!人家又不犯大错,学校也开除不了人家。

3.归根结底,这是由于职称工资制度的不合理引起的。
教师的工资,很多时候并不是多劳多得,而是跟着职称走,职称高工资也高,哪怕少干活、不干活,工资还是那么高。职称低,工资少,要想晋升职称,就得需要各种证件,就得好好表现,学校也就能制衡这部分老师。但是,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收入的不公平,已经严重挫伤了低职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当然,也有一部分优秀的高级教师的确有才能,还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
随着社会公平的建设、人们公平意识的提高,现在,这样一评上高级就混日子的教师是越来越少了。
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现象,还需要对教师工资制度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我是戚老师,和您一起关注教育问题。感谢关注和阅读,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