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请求他人的帮助。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回应呢?
首先,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要做什么。当我们请求他人不要做什么的时候,对方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请求他人不做什么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比如,一位女士请求自己的丈夫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之后丈夫说他报名参加了马拉松比赛。这位女士说出了她不想要什么一一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但是却没有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当这位女士明确告诉丈夫说“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之后,丈夫终于清楚了女士的要求,于是在工作下班之后抽出更多的时间在家里陪妻子和孩子。
同样的道理,如果老师只是要求学生上课不要说闲话,那么学生就会左顾右盼、与其他同学眼神交流,甚至传递纸条。如果老师明确要求:上课要抬头看黑板,手中要拿着笔随时做笔记,那么学生就会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
其次,我们的请求要具体。要求越具体,越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比如学生向老师提出“希望得到公平的对待”,可能所有的老师都会说“我对学生很公平”,因为“公平对待”的说法过于抽象。如果学生能够说出希望得到公平对待的具体的行动,比如学生代表可以参加校服标准的制定等,那么这些具体的要求就会更容易得到满足。
再比如,孩子和父母发生矛盾,孩子对父母说:“我认为你应该让我成为我自己。”父母反驳:“我没有吗?”孩子气冲冲地说:“你当然没有!”于是父母就问孩子到底想要什么。孩子回答说“我希望你能给我自由”,然而这样的请求还是过于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当孩子能够具体的说出来“我希望不论我做什么,你都能点头称是”的时,父母就能更清楚地意识到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同样,当父亲对孩子说“我希望你能有责任感”时,孩子就会感到很迷茫,不知道怎样做才算是有责任感。父亲如果能够向孩子具体解释他对孩子的期待,比如说希望孩子能够每天早上上学之前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好,这时候孩子就能满足父母的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