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是一朵柔弱的花,需要加倍的呵护与关爱。
关于恋爱,我不认为有“早”一说。世人所谓的“早恋”,大概是指发生在中学生青春萌动期,生理、心理还未完全发育成熟,经济、生活、各个方面还不能完全独立时期的感情。它较成年人的爱情确实早了那么一点点。但是,既然有爱的萌动意识,就说不上“早”。这就像春花会在春天开一样自然,不开就会错过季节,未及绽放就已凋零。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使他们对异性产生好奇,继而产生朦胧的好感,相互吸引。这是荷尔蒙的作用,是正常的人再正常不过的情感体验,是青春期正常的生理需要,就像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一样正常。我不理解有些家长甚至老师一听说早恋就谈虎色变,如临大敌的心理。他们担心什么?为什么要一味打压?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将其强行分开?难道不知道“距离产生美”和“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是珍贵”的心理效应?心里装满思念和幻想更影响学习吧?
我们对未知的世界才会产生兴趣,对已知的东西只会熟视无睹。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摆出一副为尊为长的派头指手画脚,管这管那,把孩子当成没有思想的个体,简单粗暴地告诉他(她)这个不对,那个不好,却说不出为什么不对、不好,叫孩子怎么信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需求,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多陪伴,更多引导,常和孩子聊聊天,做孩子的大朋友。尤其在青春早期,孩子敏感、脆弱、叛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一切变化都会倾注较多的关注,异性的吸引更是难以抗拒。这时候,如果成年人能以对待正常事物的心态对待所谓的“早恋”,适当加以引导,孩子的青春期很容易安全“”度过;如果成年人表现的草木皆兵,孩子肯定兵荒马乱。中国的性教育实在缺乏,成年人对“性”总是讳莫如深,遮遮掩掩,这更加大了孩子对“性”的好奇。如果孩子沦陷进去,我觉得更多的是成年人的责任。
孩子都是自然生长的,正是有了成年人的不理性干预,孩子才有了好坏之分。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经历过青春期,追溯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是不是都有属于初恋的那一份美好记忆?为什么我们在面对孩子时就要抹杀自己的内心呢?我从不否定年少时经历过的那份情愫的美好,那是成熟后再也体会不到的岁月温柔,它让我慌乱的青春岁月充满爱和喜悦,每天怀着期待的美好心情上学,连冬天的风都是温暖的。走在他身后,我的眼前是蓝色的清清世界;走在他前面,又会感到他灼热目光带来的微微窒息感;面对面时更是让我心里小鹿乱撞,只能一低头侧身而过,过了又悄悄回头,若他还在发呆,心里便有满心的欢喜。他成绩很好,我成绩也不差。除了朦胧的爱,更有暗暗的较劲——觉得谁掉队了就配不上对方的爱了。
这是记忆里最珍贵的情感之一,既历久弥新,又如万年陈酿。
“早恋”往往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因为那才是真正的爱,最单纯,最纯洁,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爱了就爱了,纯粹是爱这个人,只和这个人有关。是一回眸的心跳,是指尖轻触时的悸动,是一道题解开时的眉头舒展。谁能阻挡豆蔻年华的萌动?谁能拒绝青葱岁月的欢喜?年少时的爱应该是从内心深处开出的花,柔弱的经不起一点风霜!愿我们都能温柔待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