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侠”之孤独看《山河故人》和《刺客聂隐娘》
《山河故人》上映第三天,终于有时间和朋友去影院支持“贾科长”的新片,果然不负众望,贾樟柯还是心目中那个最艺术的国产片导演,观众也依然寥寥无几。在观影过程中,朋友是哭着看完的,而我的反应慢了半拍,走出影院和朋友道别的时候眼泪才难以抑制地流下来,难受的感觉也一发而不可收。
朋友说《山河故人》的主题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剩下的路只能靠你自己走。”朋友说这句话的时候眼泪扑簌簌的往下落,心中的难过一望而知,我却只能默默无言地看着她,脑海中想起的是《刺客聂隐娘》与之相似的一句台词:“一个人,没有同类。”是的,烂片各有各的烂,而好片却都相似,那就是揭示最残酷的真理:每个人生来孤独。
一、孤独之因
孤独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因此,除了文学作品之外,探寻孤独的意义以及如何直面孤独也是大部分电影作品,尤其是文艺片的主题之一。字典上对孤独的定义是:孤独乃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别尔嘉耶夫曾分辨过两种孤独:创造性的个体人格的孤独与个人主义者的孤独,内在丰盈、充实的孤独与内在贫乏、空虚的孤独,大气运作的孤独与匮乏底蕴的孤独1。前者的孤独是“高处不胜寒”,是穿透了历史、人生、宇宙的面幕后的惆怅感;而后者则是找不到根与家园的孤独。很明显,在贾樟柯导演的《山河故人》与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中,都通过类似的“只有你自己,没有同伴/同类”的表述来强调角色的孤独感。从类型上说,《刺客聂隐娘》与《山河故人》的叙事方式相差甚远,然而艺术表现手法却惊人地一致。在《刺客聂隐娘》中,主角隐娘自小被抛弃,后来被训练成杀手,不得不面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处于两难中的隐娘最后摆脱被控制的命运,与磨镜少年走向远方。而在《山河故人》里,赵涛饰演的沈涛的孤独感更明显。在1999年的段落里,虽然有两个男人为她争风吃醋,然而她摇摆在两者中间,只是因为她害怕孤独。片中两次出现的少年背着关公大刀的画面更加深了这种孤独感,“关公的流浪”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侠客/浪子的现代化身。而在2014年里,涛连续失去了父亲(死亡)和儿子(远在澳大利亚),又离了婚,传统女性“在家从父、父死从夫、夫死从子”的信念都在瞬间崩塌,父、夫、子的远离对本来就深怕孤独的沈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她对儿子到乐说的那句:“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人总是要分开的。”就有一种幡然醒悟后的痛彻心扉。与聂隐娘对她父亲讲述“青鸾舞镜”“一个人,没有同类”的情节暗中对应。
对于任何人来说,孤独感最直接的来源就是无法沟通。在《刺客聂隐娘》里,侯孝贤导演直接用最少的台词来表现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的匮乏状态,而在《山河故人》中,沈涛与张晋生、张晋生与到乐之间的关系明显存在沟通“障碍”,比如张晋生不懂涛对梁子的关心和维护到底是出于何种心理,比如张晋生跟儿子到乐交流竟然还需要翻译在场。庆幸的是,《刺客聂隐娘》的过去时态与《山河故人》的未来时态正好构成了一个线性的维度,恰恰证明了孤独存在的永恒性。
从“侠”之孤独看《山河故人》和《刺客聂隐娘》
二、孤独之果
如果说《刺客聂隐娘》是将孤独隐藏于政治阴谋之下,那么《山河故人》则通过流浪与背叛将孤独烙印在三代人之中。在2014年的段落中,涛的父亲是死于去给老战友祝寿的路上。笔者在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感动的同时更惊讶地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火车这一现代交通工具实现的。片中并没有镜头交代他们之间平时有频繁的电话或信件往来,沈父的孤独来源于虽然有朋友,但是相距遥远,(为相聚,不远万里)这通过他两次在火车上默默无言的镜头表现出来了。涛的孤独很明显来源于上文提到的无依无靠,同时还包括从河北返回山西的梁子的病死,伴随着一系列的失去,涛最后与儿子的依依不舍就饱含着深深的无奈。到乐(董子健饰)的孤独其实更具有现代性,他一直在各个城市流浪,从上海到汾阳再到澳大利亚,他是无根无家的典型代表,他的孤独在象征意义上有更深远的指代,比如无法沟通,比如身份认同的焦虑,比如匮乏母爱的孩子气,比如追求自由的渴望与现实生存的差距。而到乐与老师的忘年恋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前面提到的创造性的个体人格的孤独与个人主义者的孤独,内在丰盈、充实的孤独与内在贫乏、空虚的孤独,大气运作的孤独与匮乏底蕴的孤独这两种孤独的重叠。
在《刺客聂隐娘》中,隐娘是通过退隐来让孤独感具有看破尘世的超然意味,而《山河故人》中涛的雪中独舞则是中国古典诗文里“茫茫天地间,孓然一身”的最直观表现。佛说缘起缘灭、万法皆空,道家讲相濡以沫而相忘于江湖。成长,应该就是逐渐学会承受孤独的痛苦的过程,尽管艰难,可是毕竟生于世,珍惜当下,就是最好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