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4日是第五个世界“慰安妇”纪念日。
The human voice can never reach the distance that is covered by the still small voice of conscience.
良心之声寂静微小,但它传递的距离,是人声永远达不到的。
——圣雄甘地
上午,朋友给我发来了一张照片,一座“慰安妇少女像”出现在了韩国151路公交车上。
她说,几天前,8月14日是第五个世界“慰安妇”纪念日。
当时只是觉得这个纪念日很悲伤,但是今天亲眼看到这位特殊的乘客时,竟不禁泪目。
这是一段多么残忍的记忆,要伴着这样的提醒让世人铭记。
她们,是容易让人忘记的一群人,
她们,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刚刚看完《三十二》,为什么叫做三十二?
因为中国的20余万二战期间日军性暴力受害者中,在2012年这部纪录片开拍时,中国仅剩余三十二位老人。
“
这部40余分钟的纪录片,以居住在广西桂林92岁高龄的“慰安妇”为主,讲述了她和她68岁的日本血统儿子的人生故事。
片中讲述自己生活的这位老人,叫韦绍兰,
1944年十月,日军陆军第十一军包围了桂林。
鬼子从横地过来,带着刺刀进村,
就这样,她连同背上的女儿一起被他们抓走了,
同时还有,路上碰到的妇人,也全部被拖走。
她们被关进的房间,不敢数有多少像她这样的女子,
最担心鬼子回来,不敢流泪,也不敢抬头,
晚上睡觉都在发抖,看到刺刀就心慌。
后来她趁鬼子打瞌睡,抓住时机带着女儿逃回了家。
逃的时候天未亮,找到家时已是第二日的夜。
丈夫还埋怨她骂她,讲到这时,她的眼里已噙满了泪水。
日子穷苦,但也好在脱离了鬼子的魔爪。
可是,丈夫的不接受,女儿的夭折,最后又发现自己竟然怀了日本人的孩子。
她说,难处,苦的苦,没有哪个比我更苦。
很快乐的没有,眼泪都是往心里流的。
丈夫先离她而去,她说丈夫也算好,但是命不长,
她也总去她丈夫的坟地,说一句:我来看你了,
给他上香,给他好生清理着肆意生长的杂草。
她遭受鬼子的蹂躏,她理解丈夫无法接受,
她也不是没想过一死了之,
喝了药,却被邻居救了下来,想死也死不去,她讲。
那个孩子,出生于1945年7月13日。
得知自己由日本人的血液,是听见了父母的吵架。
他从来不敢问母亲,但总会有旁人的指指点点。
没有娶妻,女孩同意,女孩家人却无法容忍他这个“日本人”
他一生背负着“日本人”的骂名,过得也只是再平凡不过,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的生活。
他叹息,现在自己还动得,还能走路,还没有困难,到将来那天,困难还在后面。
而他不过就是期盼,到那天,能有一碗稀饭。
“人生只愁命短不愁穷,世界这么好,现在都没想死。”
儿子谈到赔偿,是日本造成这样的事情,赔偿是合情合理的。
可是,如何赔偿心灵上的伤害呢?
纪录片中的韦绍兰老人自己的诉说中,没有对过去的控诉和怨恨,
只是静静的讲述着那段时期的自己。
她现在住在破败的土坯房,自己去挑水,
买最便宜的大白菜,领三个月90块的救济金。
有着惨痛的经历,却也能唱起年少时学过的歌儿。
唱起歌的时候,笑容多灿烂。
“日透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
一条江水去悠悠,一朵莲湖水面浮
天上落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最近看完这部纪录片,让我泪眼盈眶的不是老人遭遇到的不幸,而是遭遇过后不被打倒,依旧对生命的珍贵。
过去是我们给出的释义,我们努力摆脱它,摆脱它的阴影,言之凿凿,但唯一摆脱的途径,是添以更美之景。
但也可否,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有勇气正视自己的过错。能够让这些受害者们,洗清萦绕一生的冤屈。
曾经和很多国家的学生一起上课,韩国老师问到一个日本同学,是否知道南京大屠杀。日本同学摇了摇头,得到教室里中国学生的一片嘘声。
后来日本同学诚恳的解释说,并不是不承认,而是并没有学习或听说过。也诚挚的道歉。
也能看到有部分日本人会去承认过去的罪行,去道歉。
铭记历史并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不要让世界对一个国家失望。
2016年5月31日,来自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帝汶、荷兰、英国、澳大利亚、美国以及中国台湾共11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组织,再次发起"慰安妇"资料申请"世界记忆名录"遗产登记,该申请已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确认。2017年10月,UNESCO将对该项申报进行评审。
相信这段历史的记忆能能得到一个让人欣慰的结果,也能得到那句迟来的,也会真挚的道歉。
从32到22,到目前的8,生命在流逝也在等待,我也知道这个数字,最终会变成0,愿道歉的来临追的上你们离去的脚步。
《二十二》还没有机会看,但这段历史不能被遗忘。
文字&编辑 丨 酌影如许
图片丨纪录片《三十二》截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