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懂事那天起,耳朵就浸泡在电视上郑重其事宣教“礼仪之邦”;或父母耳提面命“要有礼貌啊,你看邻居小明如何如何”等等言论之中,但是始终没有人明明白白的告诉我,到底什么是有礼貌,什么才算上品的礼仪。这也成为困扰终生的难题之一。比方说,我明白出门见人要打招呼,撞到别人要说对不起,但是在一些比较细化具体的场合面对人与人交接之余种种微妙尺寸的拿捏,便如同磁山中的司南,惶惶然不知该指向何处。
设想场景:
1、外出买东西,对那群时常盘桓于小区门口,介于面熟和认识之间的老大爷老大妈们,是要一一致意还是含混一带而过?当然,伫立当下,“王奶奶、刘伯伯……”进行逐个点名未免有些过于疯狂,而视若罔闻飘然离去对自己在老年群体中的风评势必伤害很大,就算是微笑行注目礼口中默诵“吃了吗?”等万应灵咒应付过去,那么一会回来时是不是还得再问候一遍?皮埃尔·洛蒂在《菊子夫人》中取笑房东太太不厌其烦地击掌提醒神明注意,这穿梭往还间的重复问候想必一样招人嫌烦。
2、聚餐或宴会,包间里有服务员是最好不过,不是贪图享乐犯四风错误,因为年小位卑,基本都是背对门口坐在下席,面对一桌人,倾听长辈或领导谈笑风生,适时做出回应之余还要分身注意添茶倒酒,实在令人心力交瘁。这时服务员就如同南海观音降临,温柔呵护满座宾朋,帮你卸下一半的心理负担。特别羡慕那些长袖善舞的同事朋友,在大席面上纵横开阖,畅谈国际局势兼顾领导口味偏好布菜,在小饭店里样面不改色,频频敬酒之余高喊再来一盘拍黄瓜。
3、讲笑话,张爱玲的母亲教育她说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不要讲笑话。基于本人多年来的惨痛经验,这算得上为数不多的金玉圭言之一。两个人还好,若是一群人交谈之中,你突然来了灵感抛出一个段子,自以为媲美郭德纲。结果话茬在空气中寒瑟瑟地漂浮半天,大家面面相觑顾左右而言其他,惨痛滋味只有经历过的才能体会 ,即便是时常面对这种尴尬处境的我也难以忍耐。但是聚众而坐一言不发,不光是失礼之举,自己良心上也过不去,于是大家快意畅谈热火朝天之余,我屡屡以救火队员的姿态出现,零度以下冷清气氛霎时出现的场面接连上演。喜爱自然的朋友大概对以下场景有印象:北方冬天树上尝尝聚集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吵个不停,然而须臾之间风停海晏,哗啦一声各奔东西。与我有相同体验的人看到此情此景想必是别有一番滋味。
每当这个时候,我多么企盼国家能够颁布一个礼仪手册,对每个人见面应该点头致意还是鞠躬问好等等一切全部量化起来,不再是“酒要慢、茶要浅”这种模糊难以执行的标准,最好精确到“350ml毫升红酒杯满至3分之2处;2两杯子白酒满至杯沿;中式茶杯满至第一档花纹线处,每喝至第三档花纹线便续水,水温整体低于65℃便要换水”这种程度。而且要全国统一强制推行,达到始皇帝书同文、车同轨的水平才是最好不过。因为在我的人生阅历里,十里不同俗的现象过于严重,拿酒桌文化来说,某些地方以茶代酒敬别人是为失礼,而到了另一地方因为不喝酒而不敬酒更是犯了大忌。我到现在还记得有一次聚餐,A因为有事来迟,自己觉得过意不去自罚一杯,在山东人看来不愧孔孟之乡的豪爽,背后却被南方同事B鄙视为不知进退。
于是我抱持着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礼仪标准化进程的美梦多年,在游记中美轮美奂的欧洲与日本简直是我这种礼仪细节控的圣地--虽然我从来没去过。在那梦幻的国度里,右手边呈45度角排放的依次是气泡酒杯、白酒杯、红酒杯和水杯;面包放在左手边的小盘子里,每次可以用手掰下一口为限;四个齿的叉子吃肉、三个齿的叉子吃海鲜,左叉右刀从左往右切;人们主要谈论天气,避谈岁数、收入、婚恋,不拿外貌和地域种族开玩笑;彬彬有礼地相敬如冰,热情又有礼貌地拒人千里之外。
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听完我的想法并嗤之以鼻:“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吗?初中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都忘了?扎克伯格天天T恤短裤上班怎么也没人挑他不懂职场礼仪?”一席话简直高天响雷字字惊心。过于拘泥于细节只不过源于自己的不自信,内在强大的人不会被外界的风吹草动影响初心……瞬间微信朋友圈里耳濡目染的心灵鸡汤如涓涓细流滴入我干渴贫瘠的心。傲然四顾,决定从今天开始戒除谨小慎微的毛病,着眼于提升自身素质。因为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毕竟人生苦短,不能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回家时,我壮怀激烈了一路,感觉人生又重新得到了指南,找准了方向。临近家门,恰好碰见邻居大妈相约出去跳广场舞,莺莺燕燕香气逼人,四五个熟面孔混迹于紫红色丝绒运动服人群中相谈甚欢,不确定她们有没有发现我。臆想中的礼仪手册再度翻开:“设n为陌生人群,m为熟人,且n≥m×(1+25%)时,不用打招呼;若n×25%≥m≥n×39.7%时,微笑致意;若m≥n×40%时,逐个打招呼”。
国标礼仪势在必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