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4400/9121b54509acd239.jpg)
阅读时间: 2024年1月13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论语别裁》
阅读范围:《学而第一》1-6
整体感受
开这本书是想读一些经典,也是想从法治科普中跳脱出来,换换脑子。不知道大家如何,我在读一些需要动脑子思考研究的书籍后,都会穿插一些轻松的书调剂一下。不过这本分上下册的书有56万多字,也不能算是调剂了吧。
初读了第1章的前半段感觉南怀瑾先生的文字亲切易懂,应该能顺利的读完,希望可以有所收获。
主要内容
1~6节相当于书的序言部分讲了书名的来历,和南先生对于读古文经典的理解。
1.书名的由来
开篇告诉我们,本书定名为“别裁”说明之后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学经学之外,只是个人易得所见,不入学术预留,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
这段是南先生的谦虚之言,说明他的讲解有别于传统的论语注释,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
2.革命到底革的是谁的命?
南先生告诉我们,在五四运动前后,人们对教三民主义四书五经的教授戏称为“三四教授”,认为他们教授的内容腐朽落后,与当时文学改革,白话文改革的原则背道而驰。而南先生告诉我们,白话文改革的初衷是同外国一样统一语言文字,方便交流。语言文字的作用本来就是记录和传播。一味的摒弃古文,也就使它所承载的文化无法继承下去,会形成文化的割裂。
对于文学革命这件事,先生告诉他的学生在批判之前需要先了解,在“革”之前需要先知道“命是什么”。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反八股打倒孔家店的人很多都是随大流的古文是封建糟粕吗?
在对四书五经的改编过程中,南先生主张抛出宋唐的解说,不要“以经解经”,要回归论语的原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读经典的要义是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
3.中国传统的三家店
关于中国古代的三大传统文化——儒释道,先生给出了很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儒释道相当于三家店。佛教是百货店衣食足的时候,人们逛百货店追求精神上的需要。道教是药店,道教延伸出的兵家,法家,炼丹养生之术都是个人或社会的致病良药。而儒家更像是粮食店,教人修身齐家的道理,教人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我们打倒孔家店,实际上就是要拆除中国自己的粮食店,去吃外来的西餐面包,这是不符合中国人胃口的。吃什么样的食物,遵守什么样的规范都有其历史传承。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儒家学说。
如家粮食店老字号的老板孔先生其实是童叟无欺的,只是后来他招的伙计们卖了假货才拜了老字号的名声,所以我们应当返璞归真,追本溯源的去了解他真正的意思这就要从论语谈起。
延伸脑洞
这几和章节的阅读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也是我需要自省的部分。
1.我们不能为了反对而反对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用是非对错来评判一个事物的。别人说他是不好的,我们便避之不及。他究竟是什么?哪里不好?又为什么不好?其实我们都没有仔细的了解过。甚至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判断,而拒绝进行进一步的接触。那我们从未想过这种判断的来源是什么?是基于本人的理解,还是他人的经验呢?他人的经验也可能是道听途说的口耳相传。我们总是迷信他山之石,却从没有亲身研究过是否适用于自己,适用于当代?甚至有没有被他人当做炮灰和韭菜?
2.走他人的路不是捷径
如果说第1个延伸点别人厌恶的不一定是恶。那么第2个延伸点就是别人喜欢的不一定是善。
指导我人生的有两个寓言故事,一个是蜀中二僧想去南海,他教导我行动力的重要性。二是小马过河,他提醒我凡事都要亲力亲为的实践,不能迷信他人的经验。
我们太喜欢嚼别人吃过的馍了,太喜欢从三分钟明白一个人生道理,5分钟看完一个电影,10分钟读完一本书。这些短平快的碎片化信息中获得知识了。已经太久没有亲力亲为的去阅读,去经历去感受了。我奉行的“百书千面”正是认为感受是极其个性化的东西,可以被种草,但不应该被洗脑。
3.回归纯粹的本真
什么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从特种兵拍照,到网红点打卡,我是从经历中得到了感受,增加的见识。还是仅仅为了获得“人无我有”的优越感和“随大流追热点”的归属感呢?
翻开书本回归本真,去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真正好奇的,才能得到专属的快乐和经历。商家抓取你的注意力,时间,情绪,是通过制造需求获得经济价值。而这些营造出的价值,真的是你需要的吗?我们被推着前进,压力,烦恼,痛苦,是对真实目标的奋斗代价,还是庸人自扰的海市蜃楼呢?
自问自答,自省自纠。也是我读《论语》三省吾身的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