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书法怎么样

作者: 孤山踏歌 | 来源:发表于2018-03-23 12:13 被阅读43次

    这幅字一看是一个老手写的,整体上学习唐代张旭、明代祝枝山大草的路数,写得比较酣畅淋漓,体现了作者恣肆横溢、胸襟随性潇洒的性格特点。

    01

    气息上的把握,总体上控制适当,还算得体,没有剑拔弩张、油滑流俗的感觉。

    02

    看不出明显的师承,缺乏经典书法家的用笔特征。如果猜得没错的话,这一类字大多见诸于上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书法家的手下。社会给他们造成的负累较多,历经战战兢兢,生活清苦不易,透过作品,反映出不羁的情怀,体现出不依不屈的性格反差。说实话,他们中很多是后生学习艺术的摆渡人。即使他们没有从古典中吸收多少营养,单就“为人梯”这点,已经足够让人崇敬。

    从用笔角度,虽然总体上没有太“弱”的感觉,因为使用侧锋不是特别明显,这是长期“浸淫”的结果。但仍然速度过快。

    很多朋友以为写草书就是把速度加快,才能体现抒写情臆。事实不然,太快更容易丧失节奏,影响上下左右的勾连和照应。

    比如下图,“闻”和“桃”就缺乏避让,粘在了一起(下面章法上再讨论);“闻”在整篇里侧锋使用过多,显得单薄;这一横排里,如果“不”字适当写小一些,墨量适当少一点,看上去会舒服很多。

    再如下图箭头所指,这个块面连续出现了线质不高的雷同使转,让人感到“死蛇挂树”,毫无生气。

    下图是释怀素的草书作品。中锋使转漂亮,挥洒自如,草法精到,即使墨量均衡,也浑然天成,气韵生动。

    怀素《自叙帖》局部

    03

    字法上看,草法不够规范,如起笔的“李”,其它如“舟”,“欲”,“忽”,“千”、“尺”,“不”等。

    可以有很多种不同而且漂亮的古典写法,为什么选择自己多几个缠绕动作,这很让人费思量。

    又比如“忽、不”二字,就在本文开头的张旭“肚痛帖”首字就是“忽”,简洁清爽,第四字“不可堪”的“不”,明显取法二王,但作者还是少了一点“准头”,写成了如下的样子:

    作品下面的“深千尺”也是如此,特别是“千尺”二字,草法随意,“尺”是错误的草法。

    只要任意“录取”一个,都是美的。

    之前有不少爱好书法的朋友,在讨论草书书法的时候,比较重视性情的挥洒,但似乎容易忽略草书“表达”的准确性。事实上,草书也有“法度”的。让别人都看不懂的“抒发”,不用多久,自己可能也会看不明白是什么。

    王羲之大草

    看看“大王”就明白,撇开气息充盈飘逸不说,字法上,不管是连绵大草还是单个字拿出来看,都错落有致、美不胜收、无懈可击。

    04

    现在来说说章法。第三行首字“桃”避让“不及”,与第二行首字“闻”黏连在一块了;

    再比如下图:圆圈里的两个字,几乎浓墨在一条水平线上了,如果把“潭”字往下拉到“岸”的左下方,再适当写小一些,更容易产生“错落”的感觉;

    下图粗线椭圆圈里的“深”可以写大些浓些,而不是突出“千”,在布局上“出位”了,“以小博大”,提高了风险系数;“千”和左边的“情”,看上去“跪”着两个人,过于“醒目”,也暴露出作者习惯“斜拉”造型的“习气”。

    经常提醒学书的朋友,笔画少的字可以写小一点,就可以避免大的“失误”。

    张旭草书作品

    05

    最后来谈谈落款与钤印。

    作品落款里没见到年号月份,没有出处。如果是大家,后人还得费心思“寻根究底”。

    看不出这方印章内容是什么,是名章还是闲章?如果是名章,至少得清晰;如果是闲章,却盖错了地方。印泥选择也不够鲜亮。“好马配好鞍”,好的作品,如果配有好的雅物,可以相得益彰,相互映照。

    书法创作不易,本作品虽然未见方家大名,并无任何损益之意,说得不妥,万望海涵。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训练营第56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张书法怎么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ai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