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
清明杂谈:儒家如何超越死亡,实现生命的永恒?

清明杂谈:儒家如何超越死亡,实现生命的永恒?

作者: 中华神秘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20-04-04 21:34 被阅读0次

现代社会,人们崇尚年轻、活力、健康、享乐,往往不愿提及或干脆遗忘了死亡。而清明节,是极少数传承到今天、提醒人们死亡存在的一个传统节日。

从这个角度看,清明节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因为只有正视死亡,才能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努力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乃至对死亡的超越!

今天,我们简单来聊一聊儒家的死亡观。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包括对死亡的看法。

比如,中国人重“生”的种种事务,而对“死”则讳莫如深,不太深究。这便与儒家对待死亡的态度有关。

《论语·先进》中,孔子的学生子路以鬼神之事来请教他,孔子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死之事,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活人的事还没有整明白,哪有工夫去研究死人的事呢?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儒家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论语·八佾[yì]》中,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周易·系辞上》也说:“原始返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但总体而言,儒家对死亡的基本态度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这与佛教为人们提供生死轮回的构想、描绘彼岸世界的蓝图,以及道教试图以逆天的方式追求永生,有着根本的不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儒家放弃了使“生命”趋于永恒的努力。尽管认为人终有一死,这是无法避免的;但肉体无法永存并不能否定人们从精神上达到不朽的可能性。

大致而言,儒家实现对死亡超越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子嗣

即通过子孙、家族的嗣续来实现对死亡的超越。

儒家非常重视血缘传承、人伦关系和孝道,认为只要有了后代,就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自己的血脉得以流传,甚至自己的生命也将随之在后代身上展现!

这是绝大部分人都能做到,通过人们的生理行为就可以实现的,是普通人“战胜”死亡的最实际的方式。

2.重生安死

儒家认为生死是自然现象,是人所不能干涉的。因此主张活着时要努力去寻求有意义的人生,而把死看作休息。

《礼记·檀弓》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之死,是要尽到责任、圆满道德,完成做人的使命后,安然而死,这叫做“终”(使命的完成),它与小人轻于鸿毛的死是不同的。所谓“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君子们是安息了,而小人们则是完蛋了。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儒家提倡的道德价值来努力生活,达到一种精神境界,由于沉浸在这种道德价值得以实现的满足与成功之中,从而体味到了生命的愉悦和欣慰,此生足矣,可以安息,由此超越死亡。

这是大部分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3.“三不朽”

在《左传》中,鲁国大夫叔孙豹首次提出了儒家所追求的生命价值理想——“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首先是“立德”,指通过内圣外王之道的修养,实现道德圆成,以一种高尚的精神超越死亡,留给后世一个永恒的人格楷模。这被儒家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为此甚至可以舍弃肉体生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获取至高的道德仁义之成就。

其次是“立功”:指在国家或社会事务中做出突出贡献, 创造辉煌业绩,功垂当代,惠及后世,堪称不朽,以此超越死亡。

再次是“立言”:指创一家之言,从思想上拓展人生境界,著书立说,留下思想与后人作精神财富,以此不朽,从而超越死亡。

有此“三不朽”,人的肉体尽管消逝了,但言论尚存,功名尚在,道德修养已成造就的精神生命,可以随着历史的变迁获得永生,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注意,“三不朽”不能理解为“立名”,那样太庸俗。)

与前两种方式相比,“三不朽”对人们的要求很高,也最难达到,可以说是一种精英的价值观和死亡超越方式

这些思想和观念,对中国人影响巨大,直到今天仍渗透到了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

你更赞同哪种方式呢?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相关文章

  • 清明杂谈:儒家如何超越死亡,实现生命的永恒?

    现代社会,人们崇尚年轻、活力、健康、享乐,往往不愿提及或干脆遗忘了死亡。而清明节,是极少数传承到今天、提醒人们死亡...

  • 列夫·托尔斯泰《忏悔录》读书笔记13

    信仰是生命的绝响 不是生命赋予信仰意义,而是信仰赋予生命意义。信仰就是上帝,让生命超越死亡达到永恒。 托尔斯泰告别...

  • 列夫·托尔斯泰《忏悔录》读书笔记5

    简单的问题不好答 如果死亡终将带走生命的一切,那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越死亡,使我的生命具有永恒的意义?托尔斯泰一时还没...

  • 人为什么活着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才能找到生命的真正目的、实现生命的价值、并享受生命的满足感? 如何才能完成具有永恒价值的事...

  • 《庄子》杂谈: 超越死亡的快乐

    无为才快乐。 庄子认为,生死就像四季变化一样自然,因此,对于死亡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在《庄子·养生主》,秦佚谈到老子...

  • 1116 生命 死亡 永恒

    昨天睡眠质量很好,今天早上刚刚跑完了1.5km,跑完之后有了些对人生旅途的感想 我想到当我们真正闭上眼睛的那一刻,...

  • 死亡,生命,永恒的问题

    死亡是一扇门,打开的是一个新的世界。 我们通过母胎这扇门来到这个世界,通过死亡去往另一处全新的领域。 生命不是一个...

  • 清明节书单|超越死亡的只有生命

    今天是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这时,我们都会想起逝去的亲人,寄托忧思,慎终追远。死亡意味着...

  • 讲述和反思是最好的纪念4

    第三、直面生死、向死而生:超越生死获得永恒 “死亡,是任何人最终绕不过的话题。姐姐面对死亡,没有诚惶诚恐,没有怨天...

  • 《孤独六讲》

    贰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我们害怕孤独正如我们害怕死亡。死亡是生命本质的孤独,无法克服的宿命。 儒家文化其实非常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明杂谈:儒家如何超越死亡,实现生命的永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bs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