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为六国说秦王曰:“土广不足以为安,人众不足以为强。若土广者安,人众者强,则桀、纣之后将存。昔者赵氏亦尝强矣。曰赵强何若?举左案齐,举右案魏,厌案万乘之国,二国,千乘之宋也。筑刚平,卫无东野,刍牧薪采莫敢窥东门。当是时,卫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曰:‘吾将还其委质,而朝于邯郸之君乎!’于是天下有称伐邯郸者,莫不令朝行。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齐太公闻之,举兵伐魏,壤地两分,国家大危。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天下乃释梁。郢威王闻之,寝不寐,食不饱,帅天下百姓,以与申缚遇于泗水之上,而大败申缚。赵人闻之至枝桑,燕人闻之至之格道。格道不通,平际绝。齐战败不胜,谋则不得,使陈毛释剑掫,委南听罪,西说赵,北说燕,内喻其百姓,而天下乃齐释。于是夫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以同言郢威王于侧纣之间。臣岂以郢威王为政衰谋乱以至于此哉?郢为强,临天下诸侯,故天下乐伐之也。”
有个说客替六国来游说秦王说:“土地宽广不足够支持国家的安定;国民众多不一定就是国力强盛。如果不断扩张土地国家就可以安稳,人口众多国家就强盛,那么夏桀、商纣的后代子孙应该还继续他们的统治。过去赵国也曾足够的强大啊!假如要回顾当年赵国强大到什么程度呢?向东可以震慑齐国,向西可以压制魏国,除了这两个万乘大国,还困住宋国。赵人筑起刚平城,使得卫都东门几乎没有郊野,卫人连放牧打柴都不敢迈出东门。其时卫国岌岌可危。这时天下游说之士相与谋划说:‘如今赵国大有威服天下的气势,若不及早有所作为,顷刻之间便危及自身,试问我们又怎甘心质子邯郸,向赵氏俯首称臣?’于是有人倡议攻打赵国,诸侯便群起而应。晚上才发出命令,次日清早就行动起来。
魏惠王出兵攻破邯郸,在逢泽这个地方主持诸侯会盟,他乘坐夏车,自称夏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天下诸侯们只好服从。
齐太公听说这回事后,出兵讨伐魏国。占领了魏国一半的国地,濒于危亡。魏惠王亲自抱着碧玉到齐国做人质,表示自降为陈候的臣子。诸侯们这才放过魏国。
可是楚威王听到齐侯有这样的号召力就寝食难安,便统率天下的百姓与齐将申缚大战于泗水之上,大败齐军。赵国听说齐国打败后就乘机占领枝桑,燕人出兵攻占了格道,隔绝齐国平际之途。齐国欲战不能,欲谋不得,只好让陈毛放下刀剑,南下弯腰听从楚威王的判罚,同时对赵、燕两国好言相求,在国内安抚人民,这样天下诸侯这才放过齐国。
积薄渐厚,积少成多,楚威王渐渐得势,又成为众矢之的。这难道是因为楚威王政治腐败、谋略失误吗?这是因为楚王好勇逞强、妄自尊大啊!”
这位策士回顾了春秋以来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然后称霸天下结果引得别国围攻的场景。以此来劝说秦王不要再自恃国力强盛开疆拓土。否则会招致天下诸侯围攻。可是到了战国后期,秦国的郡县制逐步取代周以来的分封制,实际上已经在消除列国纷争的根源。所以,说客的以自恃国力强盛称霸诸侯会招致诸侯围攻的趋势来说服秦王停止吞并诸侯国土地的步伐,显然是开错了药方。
好了,我们来看看希罗多德的历史吧!
大流士亲征不能征服欧洲人之后,他就任命代理人来征服希腊各城邦。
米利都的重建很有意思,选拔那些不管何时忠于自己的职业操守的人来管理国家,因为他们坚信这些人也会像对待自己的土地一样对国家恪尽职守。
战争和征服目的其实是金钱和物资。而被迫应战成了正义的一方。
不同部族的联军天然存在这矛盾冲突,如何协调是一个保证取得胜利的关键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