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概是从十年前左右开始,国人学习外语的热情异常高涨,尤其是英语。
随处可见的英语补习班就不用多说,连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也学起了英语。
加上国人喜欢内卷的性格,于是一浪强过一浪的外语学习潮,不可避免的袭来。当孩子用稚嫩的奶音念着各种英语单词时,好像浑身都散发着“洋气”,最能引来家长满意的微笑,和旁人羡慕的眼光。
但我认为不宜过早给孩子学习外语。
02
大学时期,我的其中一位舍友是日语专业的。
大家平日里关系都很好,一起吃饭,一起结伴自习,相处的很好。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会有些不愉快,那就是提起riben。倒也不是我们愤青故意找茬,而是学习日语专业的舍友总是有意无意说起reben的好,言语中竟颇有一种自豪感。
我们感觉不舒服,稍有辩驳,他就会有些急躁起来说:“其实不是那样的,riben平民都是很亲和的……”,诸如此类,每每不欢而散,但也不影响舍友感情。
只是有一次,我和她一起在图书馆看书,她突然兴奋的跑过来给我看一篇文章,题目大意是,不止是riben人在中国有datusha,中国也曾经tusha过riben人。
但是我看完通篇文章后知道,作者原意想表达的和她理解的完全相反。她看完以后沉默了,莫名其妙的兴奋之后,莫名其妙的沉默,让我开始感觉可怕。
语言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不容忽视的渗透。
毕业后,舍友去了江苏的日企,我们之间的联系减少很多。有一次去她家,看到处处是riben电器,用品,在那个文化认同里,她也许挺开心的。
03
肯定有人会说,当今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会一门外语有竞争优势,学外语是必然的。
当然,我并不反对学外语。我自己就是一名韩语翻译,也有很多多语种翻译朋友,掌握一门外语,确实会给你增加太多的竞争优势,也有利于了解世界。
但是,真的有必要给幼龄孩子过早学习外语吗?
肯定又有人说了,从小开始培养外语环境,学的更好。
错。这个观点我用自己经历就可以反驳。我做过韩企资深韩语翻译,韩国人同事评价我的口语,像是留学生,但是我的语言是自学的,并且是边上班边学习,也从来没有出过国。
想学习,永远不怕晚,也并不在于早与晚。
那又有人说了,你有天赋,我们要笨鸟先飞早学不行吗?
事实证明,学习这件事的确有先天差异,但是并不一定要用拉长战线来,心理安慰似的补足,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疲累。况且,那么小的孩子,还懵懵懂懂的就被迫做了,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的选择,不是很无辜无奈吗?
我就是因为上学期间英语学了太多年,麻木到厌烦,才选择学其他外语的,也是活生生的例子。
04
其实,讲到这里,比起对于早点学能不能有更好效果的担心,我更担心的是文化植入。
我的大学舍友,是成年有认知能力以后学习的日语,依然可以被同化到怀疑自己国家,一个小小的孩子能够分辨多少呢?而一个个单词,一句句外语都是一国文化的浓缩,如果从小开始输入,怎么保证一些概念不被偷换呢?如果这样,即使将来成才了,也无济于事。
人类的大脑语言体系,需要一个主语言。两种语言平分秋色的情况不多,如果小时候汉语体系还没有完善,就有其他语系进来,打乱节奏,最后只能是要么汉语被弱化,要么两种都不伦不类。
我见过学习多门外语的牛人,即使再厉害,在切换语言时,也会有各个语种间不同语法错乱的情况,何况凡人。
两种语言体系出现冲突也没关系,可以学习,如果两种文化在身体内碰撞,可能就一定要挣个你输我赢了。
我们是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经历过辉煌,也曾没落,这一路星辰散落,我们遗失了太多的美好瑰宝而不自知.
回观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是多么的令人担忧,而外族文化却悄然无声的慢慢浸入,痛心,无奈。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富庶之家,资产众多,邻居总是以帮忙为名将一些据为己有,而主人却不自知,久而久之,盗窃之人变得更大胆,且心安理得,每每得手还不忘朝着豪宅大啐一声:“sb”。
难道要等国学精髓都被遗忘,被丢失才来痛心疾首吗?
到那时,怕是悔之已晚。
我听说,人在危机时刻,会下意识的说自己最熟悉的语言,那会给自己安全感和抚慰感,是心之所属。看国外综艺节目时,中国嘉宾在guiwu做任务,被惊吓时,下意识的大叫道:“我的妈呀,妈呀”。
一句“我的妈呀”让人得以抚慰,一句句国学经典足够让我们踏实,安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