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学外语是一个话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前有花千方,后来又有中考英语比重降低。
今天又看到一个视频,华大的老总说也不用学。
如果这个问题是像花千方这样的文盲一样提出来的,我说我们可以细的去探讨一下。
但是如果这个问题是由学英语的收益者提出来,我相信大家都应该好好的去想一想。
毕竟山鹰活菩萨,已经点化过你们一次。
要不要学英语这个问题我不说答案,但是我就讲几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历史上有三次潮流性的留学活动
第一次是从南北朝到唐朝的,向印度求法。
第二次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向东洋西洋求法。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后走向世界。
这就说到了一个问题,交流的问题,交流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用他者观照自己。
就像一个人每天早上出门还会洗脸照镜子。
但是有的人说我也不照镜子,我从来不照镜子。
当然每个人都有照镜子或者不照镜子的自由。但是但凡有一点见识的人我相信他都还是会照一照。
见识是一个佛教用语,他本身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第一次留学运动带回来的一个梵文词。
我们在我们的母语中找到了和他类似对应的两个词,合成了我们现在更深层次的见和识。
没有1600年前那一批懂梵文的人。
可能我们到现在是没有见识。
只会从看和想的角度去理解这两个词。
这就是交流和碰撞的意义。
而交流需要什么?
交流需要依托语言。
而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心理活动,是精神意识,是思想分析。
是思考的工具,同时也是工具的思考。
我们现在不讨论说三次留学运动对国家对世界带来了什么,就只说对个人的意义。
1600年前。
在绝大多数人一辈子没有出过村的时候。
有的人已经走遍了当时已知世界的一半。
人生来应该翱翔于广阔天地之中,上九天俯视大地,而不是固步自封,做井中蛙。
《红楼梦》里有个薛宝琴。
年纪轻轻已经见过世界。在
人群中一眼望去,她是一个比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探春更特别的人。
前不久第三艘航母下水的时候大家提到,萨镇冰。
他是和詹天佑和一样最早的一批留学生。
和他一起留学的,还有严复,刘步蟾等一大批取得了各人声名的人。
有的人说机器翻译以后会取代人。
这个是永远不会发生的事。
它可能无限接近人
但言为心声,没有心的机器永远也不会完全取代人的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个人走得越远,人的含义就越多,人可以简单,但不能贫瘠,从来没有人希望过单薄的一声。
连阿贵都知道要离开未庄进城。我们不需要讨论要不要学外语这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