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一、原文(通行本)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mǔ)之合而朘(zuī) 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二、译文
道德深厚的人,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大鸟不攻击他。
他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的很紧,他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他整天哭闹,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元气和谐的缘故。
知道和谐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道理叫做“明”。放纵自己就会遭殃,拿欲念主使精气叫做逞强。
事物过于壮盛就会衰老,这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死亡。
三、拓展思考
本章主要讲解了“德”的作用。
01、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将厚德之人比作初生的婴儿,这个比喻是十分恰当的。
一个初生的婴儿来到人世间,便具有最完善的“德”,后天受到社会习气的污染,便丧失了原本真朴的本性,他的“德”便逐渐减少。
婴儿无知无欲无求,也没有敌对情绪,所以能做到无忧无虑无为。他们看什么都是美好的,都是顺眼的;他们对一切都是友善的,因此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
我们常说“天人合一”,其实初生的婴儿便是“天人合一”的最好表达。婴儿对万物都是友善的,万物也不会对婴儿怀有敌意。因此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他。
02、老子认为厚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精气充足和元气和谐。
精气充足:骨头柔弱而拳头很紧,寓意能守柔;无知无欲而小生殖器勃起,寓意能清心寡欲。对一个成年来说,如果能做到去强守柔、清心寡欲,他的精气是充足的,他的“德性”也是充足的。
元气和谐:整天哭啼而嗓子不哑,婴儿哭的时候手足舞蹈,不是动用一个部位的力量,而是全身多个部位合力去哭,所以不会沙哑。这是“和谐”的道理。
03:知和曰常
“和”字出现过多次,如“冲气以为和”、“和其光、同其尘”。春秋时期,通常人与人不和、国与国不和,而社会欠缺的正是“和谐”。老子具有崇高的愿景,天下应该是和谐的、是不争的,人类应该是和平共处的。
现在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是靠某一个国家,而是靠共同参与来完成的。
老子的学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地球怎会千疮百孔?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