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坚信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有点类似cpu的发展轨迹,从单纯追求高频,到多核、多线程协同处理。因此,失控的管理是去中心化的,没有一个强大中心的管理。
国外很重视Leadership的培养,从小孩就开始培养领导力。我一开始很纳闷,谁都当领导,那谁做属下呢?的确,在中国这个人人都想当老板的国家,这种领导力是很吸引的。但是,国外的培训方式、他们培训出来的领导人,领导力,可能跟我们理解的不一样。我们理解的是中央控制型的领导,个人控制力非常的强,而国外培养的可能是善于表达自己,善于沟通,善于设计系统的领导人。克里希那穆提说:“A leadership, that has noting to do with having power over people, but to lead out of you awakened heart.” 他们培养的是能够唤醒系统的“自我”,唤醒团队中每个人的“自我”,让公司、组织的自我“冒出”,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潜力的这样一种领导力。作者描述了这样的情景:“某些轻微的助力——新加入进来的合适的管理者,巧妙的新工具——可以马上把35个勤奋而有能力的人组织成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有机体,并取得遥遥领先的成功。”
管理第一原则是放手:
因为分布式网络没有中央控制的中心,所以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我们要坚持的原则是“有尊严的放手”。我们低估了系统的力量,总是天真地以为我们能控制系统。总想着我们去当系统的中心。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把一切要素准备好,运行系统,然后静静的等待那个“我”的涌现。聪明的老板懂得放手,做一个轻松的老板。
“放手”对“自我”这个复杂的系统也同样适用。对发现自我也是一样,我们要去发现自我,不是去创造自我。婚姻更是一个系统,你不能代表两个人组成的新系统,你只要管好自己,不要想着控制另一半,那将是痛苦的来源。
自然是一个谜,人生也是一个谜。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人生很迷茫,很混乱,但是在迷茫和混乱中孕育着一种有序,到一定的时间就会涌现出来。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中提到,跟随自己的心去做,等到最后你回首人生的时候,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像珠子被串起来,变得有意义。我们只管做,到最后,意义自然会“涌现”。
去中心化,放弃控制,我们回归到自然的规律。本书中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从一堆愚蠢的东西中会涌现出一个复杂的“我”,是和环境相适应的“我”。有时候我们要相信自己,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自己自作聪明的去控制了,就会像中央集权的组织一样变的僵化。我们曾经尝试对自己的时间做最优的安排: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运动、什么时候玩,结果往往是要不就完成不了计划,要不就使自己像个机器人一样被控制的死死的。最后自己烦死了,身体罢工,计划作废。但如果你不控制,让自己根据环境做出反应,反而会得出最佳的解决办法。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渔夫与菩萨的故事。
有一个流浪汉,在寺庙看到菩萨坐在莲花台上众人膜拜,非常羡慕。他也想当菩萨,菩萨说,只要他不开口。一日,来了个富翁。富翁:求菩萨赐给我美德。离开时他的钱包掉在了地下。流浪汉刚想开口提醒,他想起了菩萨的话。富翁走后,来的是个穷人。穷人:求菩萨赐给我金钱。家里人病重,急需钱啊。磕头,起身,他看到了一个钱包掉在了地下。穷人:菩萨真显灵了。他拿起钱包就走。流浪汉想开口说不是显灵,那是人家丢的东西;可他想起了菩萨的话。这时,进来了一个渔民。渔民:求菩萨赐我安全,出海没有风浪。磕头,起身,他刚要走,却被又进来的富翁揪住。为了钱包,两人扭打起来。富翁认定是渔民拣走了钱包,而渔民觉得受了冤枉无法容忍。流浪汉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大喊一声:“住手!”把一切真相告诉了他们。一场纠纷平息了。菩萨:你还是去做流浪汉吧。你开口以为自己很公道,但是,穷人因此没有得到那笔救命钱;富人没有修来好德行,渔夫出海赶上了风浪葬身海底。要是你不开口,穷人家的命有救了;富人损失了一点钱但帮了别人积了德;而渔夫因为纠缠无法上船,躲过了风雨,至今还活着。
许多事情,该怎样,就怎样。等待它顺其自然的发生,结果会更好。可面对现实的时候,有谁又知道,事物本身该有的结果是什么样子呢?在群系统中,个体和整体互相间接影响。触发某一特定事件的真正的起因将无从获知。“放手吧,有尊严地放手吧。要想成为上帝——至少是有创造性的上帝——你就必须放弃控制,拥抱不确定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