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于《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4日。作者:阎大伟 陈进 张同刚
深秋时节,江苏淮阴师范学院长江路校区,香樟翠绿,桂香扑鼻。走进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大楼,工作人员繁忙依旧。这里选育出的19个适合本生态区的作物新品种产量如何?抗病虫害结果怎样?众多数据都需要中心工作人员孙萍准确及时地统计报送相关专家。
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淮阴师范学院校长朱林生说,得益于江苏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中心入选江苏省正式立项建设项目,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所需,面向洪泽湖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与湖泊环境保护的地方需求,推动江苏生物育种技术进步和优良品种产业化。
19单位协同攻关
中心汇聚6名首席科学家和近百名研究骨干,通过与协同单位资源整合,提升了承担重大科研攻关能力:“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等2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超级粳稻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心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以淮阴师范学院为牵头单位,以中科院水生所等19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与政府部门为协同单位,汇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科研育种创新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中心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牵头单位负责、成员单位协同,行政协作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
学校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提供研发平台、仪器设备、资源库、数据库等保障措施。中心立项建设以来,汇集国家、省部级基地和平台31个;升级改造“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特色水产繁育工程实验室”等支撑平台;先进仪器设备总价值在1.8亿元以上。
稻飞虱防治获突破
稻飞虱是我国水稻首要害虫,研究其规律,可以为水稻的稳产、增产发挥巨大作用。中心开展协作,探明长江中下游褐飞虱后期突发和灰飞虱区域性爆发的关键机制,揭示稻飞虱抗药性机理,创立了高抗性早期检测与治理等技术,并开发了水稻害虫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及移动端。中心还对田间天敌增强利用技术、飞虱天敌高选择性低抗性杀虫剂等核心技术深度探索,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以上诸项技术累计在江苏、安徽等地推广应用2.02亿亩,防治效果达到92%以上,增收稻谷等作物380多万吨,新增利润66.42亿元,节省防治投入20.18亿元,增收节支86.6亿元。这一科技成果在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多个国际知名期刊上。依托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中心选育出水稻、小麦等高产、优质、多抗作物新品种21个,转让新品种9个。中心根据检测数据编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6项规划,已被政府采用。
科研按下“快进键”
淮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朱汉清说,中心着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精准服务国家急需和区域建设,在淮安统筹、全球研发、区域转化上下功夫。
洪泽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会不会出现太湖曾经经历的蓝藻污染?中心研发水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化运行平台,实现洪泽湖水环境的全湖实时监测。
中心成立以来共转化科技成果24项,经济效益逾200亿元;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国家标准及提供咨询建议18份(项);育成适合本生态区的高产、优质、多抗农作物新品种19个,并成功通过国家、省级的新品种审定;培训农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累计近2万人次。中心多项技术联合推广应用2.1亿多亩,对苏北农业种植产生显著影响。
中心成立之后,学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按下了“快进键”。近5年,淮阴师范学院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项,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5项,省部级基金项目139项。
中心还积极开辟国际化办学渠道,先后与英国诺丁汉大学、韩国建国大学等开展国际交换生项目或联合培养项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