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同龄人里,有些人会表现得更为成熟?

为什么同龄人里,有些人会表现得更为成熟?

作者: 哲新ii | 来源:发表于2022-04-05 20:46 被阅读0次

    真正会思考和练习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使得人生充满各种可能。

    为什么同龄人里,有些人表现得更为成熟?

    为什么有些人从新手到大师的过程,用时明显要比别人短?

    为什么自己学习任何东西,总是感觉差强人意,而且动不动就会到达能力增长的瓶颈,怎么努力也不见提升?

    本篇文章,我将用2个概念,帮你解决以上困惑。

    生命质量的核心指标“心智年龄”。

    当我们问一个人的年龄时,我们是想知道他的“生理年龄”,即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时间长短,因为年龄是一个完全可以量化的外显指标,但是年龄本身其实并没多大意义,“心智年龄”才是衡量一个人生命质量的核心指标

    ——我给“心智年龄”下的定义是:一个人进行“有效思考”所累积的时长

    有些人年龄很大,但是很“幼稚”;有些人很年轻,但是却很“成熟”。所谓的“幼稚”和“成熟”,就是“心智年龄”大小的外在表现。

    我在定义中重点强调了“有效”两个字,“有效”具备两层意思,

    一是“特定指向”,就是专注度。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思考指向的都应该是英语的内容,而思考中不应该还夹杂着“晚饭吃什么”、“明天去哪里玩”等各种神游的无效内容。

    二是“符合事实”,我们的观念,是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反映,这个主观性能制造出“牛头马面”、“鬼火”、“天狗”等各种概念,古人都曾深信不疑。我们进行偏离事实的思考、做着臆想中的白日梦,都会让我们得出一些未经验证的错误观念,这些思考非但无效,而且害人。

    ——用公式表达“心智年龄”:心智年龄=生理年龄×有效思考密度。

    之所以使用“密度”这个词,是想传递在单位时间内“思考”产生的两种质感,一是知识集结沉淀的厚重感,二是大脑飞速运转的疲惫沉重感。这种高密度思考的累加,会逐渐形成一个人的底蕴和底气,会带给别人一种沉稳的感觉。

    思考密度达到峰值时的状态,就是心流状态,是一个人专注时达到的那种忽视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我们可以认为大脑在满载运转。一个经常处于心流状态的人,和一个经常处于游离状态的人相比,心智水平和生活质量必定不同。

    当我们引入“有效思考密度”这个概念后,我们就会对一件事所“投入的时间”进行重新审视。像我们在高中投入了“三年时间”备战高考,这样单纯地用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就是“三年”真的是投入了不少时间,但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很荒谬。

    真正实际投入的时间是“有效思考密度”下的高中学习时间,这个时间其实可能很短,有些人的有效投入是两年,有些人的有效投入只有三个月。我们总以为学霸和学渣投入的学习时间是一样的,其实是“两年”和“三个月”的区别。

    走出舒适区的“刻意练习”。

    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不是“智商”和“天赋”,经研究发现,在国际象棋这样的高脑力活动中,国际上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师,在天生智力上却低于普通人。成就卓越的,是一个人进行刻意练习的程度。

    我们一直高估了天赋的作用,低估了诸如动机、努力和刻意练习的价值。“智商”和“天赋”只是决定着一个人单位时间内所能达到的有效思考的密度上限,只是技能水平高低的相关指标,而刻意练习是水平高低的直接指标或者决定性指标。

    潜力不是挖掘出来的,潜力是我们进行刻意练习时,被我们创造出来的,所以刻意练习才是成为牛人和专家的必备技能和必经之路,那究竟什么是“刻意练习”?

    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 提高表现与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我们把这种通用的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这四个字已经完美解释了这个概念想要表达的重要内容,

    一是“刻意”,刻意是指为了提高水平被专门设计出来、目的性很强的练习。也就是说,你每次练习前,对本次练习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都很明确,旨在重点练习某个技巧、或者改善某个弱项。而有些人所谓的练习,只是在漫无目的地进行“天真的”简单重复。

    这个“刻意”,就是你欲练神功时,手头参考的那个神功秘籍,就是你进行练习的主要内容和技巧所在,这种内心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练习。

    “刻意”下的练习,绝不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以业余歌手和专业歌手之间练习区别为例,这个区别不在于练习总时长的差别,而在于练习时“痛苦”的程度。

    对于业余歌手,他们歌唱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用歌声展现情感,并且享受唱歌时的那种纯粹的愉悦。

    而对专业歌手来讲,他们在歌唱时全神贯注地注意声调、控制呼吸、调整发声等歌唱技巧,他们知道要达到什么样的练习效果,于是一直在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艺,这样的专注和努力,并不是单纯的享受和乐趣那么简单。

    “刻意”是很耗费精力和脑力的事情,绝对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所有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离开舒适区。

    假如你想提高自己的足球技能,每周几晚跟朋友在一起玩,对足球技能的提升可能并没什么帮助。你需要请教练,或同高水平的队友在一起,去有意识地学习并训练控球和过人等各种技巧,如果你踢球只为了好玩,或者只是放松,那你踢球的时间再长,水平可能也不会进步。

    所以提高水平的方式,必须是有意识和有目标的进行“刻意”练习。有些人的问题在于,他们并不知道要练习什么,就是手头根本没有参考的秘籍,不知道针对性的练习什么可以提高水平,虽然每次练习都很努力,却只是在对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进行过度训练,而不会的依然还是不会。

    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辨别出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可以改进,然后去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但是“究竟要做什么?究竟要提升什么?” 这些令人头大的事情,仅靠冥思苦想,是得不到结果的。

    这种找“秘籍”的工作,可以通过阅读实现,但最有效的办法几乎总是找一位优秀的教练或大拿进行指导,他们会针对性地教授你具体的技巧、小窍门、指出你需要提升和改善的地方,于是你再去做相应的“刻意”练习,这样你的水平自然会大幅提升。

    二是“练习”,“刻意”能保证你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是只有不断地进行“练习”,才能保证你冲过终点,有些人练习的量其实远远不够。就是说,光有秘籍,操练不够,水平也不会得到有效提升。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虽然“一万小时”这个量没有那么绝对,但是学习将一个技能练习变成你“下意识”的反应,却很有必要。就像你学会开车一样,当你已经对“换挡、离合、油门、刹车”每项技能,熟悉到可以自动完成的状态时,你才真正掌握了一门手艺。

    所以,“下意识”或“自动完成”,就是你刻意练习所要达到的基本量。有些人努力过,但是没能坚持到这个基本量就放弃了,导致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真的很可惜。

    曾经有一个实验,佛罗里达大学的杰里·尤尔斯曼(Jerry Uelsmann)教授在教授完摄影的相关技巧后,将他的学生分成两组,对于“数量组”的学生,摄影作品的数量是评定他们成绩的唯一标准;对于“质量组”的学生,他们在整个学期里只需制作一张照片,他们作品的质量是评分的唯一标准。

    学期结束后,教授惊讶地发现,所有的优秀作品都出自数量组的学生之手。原因很简单,质量组的学生坐而论道,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酝酿和思考;而数量组的学生却忙于拍照、尝试各种拍照的技巧组合、测试各种曝光手法并汲取经验教训。

    虽然思考和酝酿意味着在做计划、策划和学习,这些虽然很好,但酝酿与行动的最大区别,就是练习不足,没有产生任何结果。

    “刻意”和“练习”组合下的刻意练习,就像“十月怀胎”,而水平提升就像“一朝分娩”,刻意练习才能提升水平。

    刻意练习就是提防自动化。

    前面说到,自动化是你判断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一项技能的标准。现在,你需要掌握的另一项技能,就是提防自动化。因为自动化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极大地提升了效率;但另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脑认知的复杂性和刻意练习的动力。

    人一旦进入了自动完成的状态,对技能改善提升的努力便会停止。也就是说,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他便进入了“舒适区”,重复再多次,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像在工作中,随着我们经验和技能的积累,我们越来越熟练自己所做的事情,这时候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已经达到60分以上,大部分人在某个岗位上工作5年,就成了所谓的“老油条”,虽然60分也就刚刚及格,但60分就已经足够应付手头的工作,满足了岗位的要求。

    那些就此满意而不再进行刻意练习的人,他们便处在自己的舒适区,开始了简单的重复,这就到达了能力增长的瓶颈。而那些精益求精的人,就是“自燃型”的人,总在避免自动化,刻意地寻找不足、并超越自己,力争把事情做得更好,他们刻意习得新的能力,努力做到100分,所以刻意练习始终是我们成为顶尖专家的必要条件

    工作中,其实存在着无数可以被我们进行优化,但被我们“自动化”和“足够好”的意识所掩盖的环节,公文写作时是否可以使用结构化表达?汇报工作时能不能做到结论先行?工作文件的归档、索引和知识整理是不是也有必要学习下;Excel有没有必要学习提升下;学做PPT是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些小改进的积累和汇集,你会发现整体上的显著提升

    “足够好”是一种诅咒,如果你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训练大脑就像锻炼肌肉,当适应了一定的锻炼量,便开始保持平衡,只有你勇于打破平衡,始终争取更好,进步才有可能发生。

    优秀和普通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能够多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不足,并马上进行刻意的练习。从长远来看,占上风的永远是那些勇于走出舒适区,既有技巧,又勤加练习的人,而不是那些一开始在智商或者其他才华方面稍有优势的人。

    遇到瓶颈怎么办?试着做些不同的事情,并非更难的事情,啃不动骨头的时候,换个角度再啃啃试试。

    如果感觉文章真诚且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喜欢的话,也帮忙推荐给您的亲朋好友 ^——^。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努力用文字改变他人和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同龄人里,有些人会表现得更为成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hl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