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兰不再关注自己的讲话方式,就不再为口吃问题而烦恼。他发现改变行为模式增加幸福感,不仅要关注积极的因素,也要忽视消极的因素,如何重新分配注意力这一点非常关键。他的口吃问题不再严重,一方面是因为经过训练后的确得到了改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注意力的迁移。作为一位经济学者,他非常了解应该如何重新分配资源造就理想结果。人们有时候会把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有时候则会分心去考虑其他问题,能否将注意力收放自如是一种能力,如果人懂得用最佳方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就会获得最大程度的幸福。
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一个人关注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多兰在与卡尼曼共事时对注意力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在此之前许多试图解释幸福根源的观点,都会更加关注外在因素与幸福最终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事实证明这些想法是错误的。无论人们能够在外在获得多少资源,都很难满足内心的需求。人们的行为是用下意识的方式驱动的,而且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试图解释人类行为与幸福源泉的关系就必须去考量外在环境与内在认知的影响,其中除了心理学部分,还要考虑语境学的表达。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不过能体验到的快乐与创造的意义可能是共识。通常人们在生活一帆风顺的时候会感到幸福,特别是自己的假设能够实现。即使人们拥有良好的工作,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关系,在外人看来生活非常完美,但在此过程中,如果经常有不能按自己节奏达到目的时刻,个体依然会感觉不幸福。因为外在的表象只是如同照片定格的瞬间,其中的经历就像一个拍摄视频的过程,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去考虑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度,而更容易去关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满意有很多种含义,包括拥有足够多的东西,但真正拥有的这些可能与幸福无关。兰多在给人们做幸福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时候发现,问题的排列顺序都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如果一个人对人际关系情况满意,那么对生活的满意度通常也是高的。2014年美国盖洛普公司对全世界132个国家的成年人进行幸福度调查中显示,有钱人并不比贫穷的人更幸福,而拥有感受生活能力的人通常觉得更加幸福。
人每天都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感受,这些感受会分为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除了快乐,满足和平静也是积极的情感,相较于痛苦,郁闷,焦虑,愤怒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 。一个人的感受往往取决于他经历过的事情,无论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其实都有存在的价值。感受和经历越多的人,通常更容易化解消极的影响,也会觉得更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