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写作用时75min
从前天开始,我有点懈怠了。
虽然也能早起,但是心态有了变化,主动的成分少了,闹钟的成分多了,如此下去,闹钟怕是要叫不醒我了。
另一个表现就是,休息娱乐时间的变多了,手机app能给统计各种app的使用时间,估计这两天要超过5个小时了,具体是多少,没敢看。
昨天的日更文字也推迟到夜里,平时夜里十一点差不多已经睡下了。为了给“自理”留下最后一点门面,我坚持着写完了日更,我想如果,开始第一次断更,很快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及很多次。
人类的惰性是本能,类似学习和写作的行为,大脑是不喜欢的,看视频和刷手机是它的爱好。
为了让大脑接受一种“反常的”行为模式,需要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有的理论说至少21一天,我试过,但就我而言,21天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对于日更这件事,我是抱着一种理性的态度的,目前的目的是:每天留一段时间,安静下来并以文字记录的形式进行一些深度思考。
所以,日更与其说是保持文字输出,不如说是输出倒逼输入,给自己来一次“供给侧改革”。
作为这场改革的计划者,实施者,也是唯一参与者,我感到“重任在肩”。
前天我的日更《Day4.在简书上如何进入写作的“快车道”》里提到了写作输出要有素材的积累,那么如何系统性的积累素材,缩短素材和文字终端的距离,最大化它的价值,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具体而言,已经有很多人谈了写作的方法心得,简书上也有简友专门讲解过。读过之后很受启发,我也在结合自身情况加以运用。
但是居于专业的观点,毕竟作用有限,我更喜欢跳脱出具体事物来想问题。
在我看来,素材的收集与整理其实是搭建知识体系的第一步。如果把知识体系形容为一颗树,那么,收集的素材会经过有目的筛选出现在特定的某条枝干上,或大或小,或轻或重,或独立或联系。
而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个繁杂、长期的工作,必须有一套合理有效的系统方法配合,才能缩短输入和输出的距离。
搭建知识系统的方法很多,类似的具体案例网络上不少值得借鉴,有的甚至可以详细到标签制作上。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但具体到个人,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如何分类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其次,是垂直结构还是偏平结构?再次,是输入驱动亦或是输出驱动?如何处理这些细节,会让知识体系产生微妙的结构,乃至性质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是“实时的”。具体的操作方法会发生变化,相应的结果也会随之改变。只要我们保持进步,知识体系就会得到持续不断的优化升级,我们的日更质量也会随着提升。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这些关于日更的事情,如果不考虑清楚,就蒙头着手去做,去写,除非你有异于常人的毅力和笔力,否则,日更就会被退化为一件“性价比”很低的事情。
既然没有人蒙着眼睛过马路,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蒙着眼睛去日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