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话中国艺术史》

《大话中国艺术史》

作者: 易多多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03-13 12:08 被阅读0次

    王小波《黄金时代》: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古往今来,有才无名的人真的不要太多,就像一座学校再不济总有几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吧,但一年年过去,谁还会记得谁?凡事总有个例外,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却能让你铭记一辈子,你不服不行。就拿书法来说,恐怕永远绕不开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至于画画,宋徽宗就算毁誉参半,也是爷爷级别的。一本厚薄不过三四百页的《大话中国艺术史》,轻松解读书画艺术的高大上,不仅让你走进他,更明白他,成为艺术之前,各种花式受锤先了解一下!

    天下第一行书为什么是《兰亭序》?

    从王羲之的原文手稿可以知道,这是一次豪华的野外派对,参与者都是一些当时的名流高士。时间地点人物依次交代,所以记叙都比较正常,笔法有板有眼毫不凌乱,情绪平缓安详。但是慢慢的,就能感觉到整个字里行间的疏朗明快,借着酒劲开始信马由缰越来越自由。

    突然,笔锋一转,他开始讲道理了,和缥缈的宇宙比较,人的一生多么短暂虚无。今天的聚会虽然感受到了无穷的快乐与刺激,但终究会沉寂、会消逝,多么想把这份快乐保留啊!可人又不是神仙,有什么办法呢?这种矛盾的思想造就了下半篇的涂涂抹抹。

    注意,在这后半段的修改中,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悲伤便是那个“痛”字。从中可以看出,原本是个“哀”字,大概觉得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的万一,于是改成了“痛”。重叠的字,犹如伤上加伤,痛彻心扉的爆发。

    岂不痛哉!

    包括后面涂抹的地方。他抹掉了两个字,原本是“亦可悲也”,但王羲之觉得不够。人生的酸楚难言涌上心头,借着飘忽的酒意倾吐,他的失意、他的幻灭,浓烈的情感与厚重的笔墨交织,他不由得喊出——“悲夫”!(注意这又浓又大的夫,可见用了多大的力道,这是胸中意难平,发于指尖)。

    当心境融于笔法,书法才有了神韵!王羲之通过书法,一种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且行且珍惜的人生真谛跃然纸上。“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再看今天的我们,就好像我们怀念往昔的前辈。书法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一种技艺,一种工具,用来记录而已。从钟繇开始,一直到王羲之这里,书法开始有了生命,有了一种特殊的使命——传承文道!

    要吃透《兰亭序》,就得了解王羲之的生平。王羲之出生在琅邪王氏,在东晋这是一个了不得的大家族。按理说出生在如此一个名门豪族,出门三步有人抬,吃的更不消说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吃不到,还有啥不满足的?这就要说到大家族之间的利益矛盾,颍川庾家便是死对头。作为琅邪王氏拔尖的人才,王羲之自然要扛起家族的大旗。家族的斗争,不是一两句你死我活就能说清楚的,正好王羲之又被庾家家主看重,夹在两家之间痛苦可想而知。更痛苦的,王羲之本来就不愿从政,只想安心做一个伟大的书法家。

    靠着两家的提拔,一路顺风顺水干到了省长和禁军最高将领,终于迎来了人生的低谷。五十又三的王羲之,因难以忍受上司的刁难,带着儿孙跑到父母的墓前发下重誓,今生今世再也不为官出仕,兰亭序》正是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话中国艺术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qr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