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儒、道专题
修行:立身还得持戒

修行:立身还得持戒

作者: 小彧爸爸 | 来源:发表于2017-10-05 17:46 被阅读24次

    人生无处不修行。

    何为修行?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深奥到无人可下定义。

    为何修行?大抵是要解除疑惑、明辨是非、求得正道、心安理然。

    一路行走,一路怀疑;一路怀疑,一路行走,这是宿命。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孔子为人们划定了一条修行的集中期限。从“立”到“不惑”,需要整整十年时间。这十年,是人生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的十年。

    修行,不只是吸取,还在于排除,即“立”与“戒”。立,立身、立命;戒,戒错、戒欲。

    一个人,从在胎十月,到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再到蹒跚学步,一般只需三年。然后入托、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少则二十年。二十年里学知识、做学问,多数人带着功利色彩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途径,很少顾及那些解惑修心的道理。

    从大学再步入社会,跌跌撞撞,察言观色,向上攀爬,抱以为人处世的哲学求得安身立命,持戒者更是少矣!即便是一目了然的恶行,也难于以自己的一腔正义去扑灭,于是便学会了旁观和退缩,满脸微笑里埋藏了一层层难言的生存经验。

    在古代,人的寿命较短,七十者古来稀。三十至四十岁是为中间段,中间段是用来抵达“不惑”的。

    现今,七十岁算不上长寿,因此这“解惑”的十年可后推。现今,欲望属性虽与古代无异,但物欲横流,在数量和内容上应是更多,“解惑”亦可因此后移。现今人们读书时间比古代长,步入社会比古代晚,立身、立命大多在三十岁之后,故而“解惑”也可后置。

    但,惑不可不解。

    于是,有人信奉佛学,求心安,求淡定。嘴边总挂着一两句禅语,无端把一小事作出“境界”区分。可当自己深陷其中,却又情绪不定,不能自控。

    修行之难,难在真切。

    一枝一叶总关情,还得从小入手。

    色戒最为紧要,也最难守。心气一动,虽未付诸实际行动,却心念已至。张爱玲说,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清晨五、六点,你起来,如果不把房门打开,就表示你在家里做坏事。即使关了门,纸糊的窗户,舔一舔也就有了可以窥探的破洞。可见,人的窥色欲望何其强烈。

    对外而言,人的欲望很多,一多便会贪婪。《道德经》说:“少则得,多则惑。”对别人不要有过多要求,对生活不要有太多奢望,才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而偏偏很多时候我们太喜欢争了,争名夺利,争权夺势,争强好胜,争先恐后……就像一台极易失衡的天平,让你的心灵左右摇摆,不能平衡。为了蝇头小利、蜗角浮名,不惜动用全部心思,使出十八般武艺,甚至争得头破血流。

    从内心而言,最可怕的是嫉妒心。看到了别人拥有而自己又不可得时,往往会心生嫉妒,极端者甚至会演变为仇恨。就像在眼睛中落进了沙子,万里沙丘,都容忍得了,却不容自己的身体里嵌入一点点东西。这是心量小。修行,须得放大自己的心量,扩大自己的格局,开阔自己的眼界。

    太多人在浪里湮没了自己,毁掉了自己的大堤。其实风并不一定很大,就算很大也不一定会掀起滔天巨浪。之所以浪头大起,其实正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不平静与波动,才导致人生的进退失据。只要内心平静,就算再大的风,也是为你的不平凡而奏响的乐章。

    没有立身,人生未免荒凉;没有持戒,却又难于深刻。要戒的东西很多,但凡自己感到与正觉不和谐、不圆融的都应一一破除。

    欲望的堆积会埋没正道、抵拒高度。即便微若蝼蚁,却也圆融安详。

    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能在不惑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便是最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修行:立身还得持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rk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