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章
01任务都有最后期限,不管是否已经开始执行,最后期限都在不断迫近,因为时间永不停歇。
02 不要做既勤奋又懒惰的人。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相正进化成人。
03 时间自顾自流逝,我们无法管理时间,只能管理自己。
04 成为自己头脑的主人,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左右。
05 何谓心智?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05 心智与智商不同,大多数人都拥有正常的智商,但并非每个拥有正常智商的人都拥有正常的心智。
06 当一个人认知一系列正确的道后,可能将会心智开启,但开启了心智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反向的。
07 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直至根深蒂固。
08 心智这东西“上不封顶、下无保底”。心智可以发展,可以培养,可以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所以无封顶;如若这一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那么心智的发展就有可能停滞,甚至倒退,怎么可能保底?
09 艺多不压身,哪怕是不知道那东西学了对自己到底有什么用,可能某个时机你就自然找到了这项技能的用处,享受到了这个技能所带来的种种好处。而没有学习的人就不会体会到这种感受,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他还是会拒绝学习。
第2章 现实
一、速成绝无可能
01 希望速成,其实跟赌博没有两样,就是想马上得到结果。
02人一生各年龄段的满意程度曲线如下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这个曲线说明不仅仅是我自己有这种情况:对自己满意度低,感觉自己不够好,而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
当一个人慢慢的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进而开始在所谓的理想和扭曲的现实中拼斗挣扎,直到45岁左右才渐渐出苦海。这就是与一个普通人的心智,观察、感受、思索、理解、实践、回顾,直至恍然大悟或者悟于歧途的时间——30年。
03 接受现实。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的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二、交换才是硬道理
01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本质上看也是一个字“换”。
02 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有些人的地板是另一些人的天花板。但起点就是起点尽管不同,可每个人都要从起点出发,从某种角度上看,在起点上就相当于从零开始。
03 大多数人之所以会浮躁,是因为他们一无积累(或者积累太少,无法换取任何东西),二无方法和经验(所以求而不得)。而欲望从来不会消减,只会不断增加,欲望之火烧掉了他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以致占用原本可以用于努力的时间,陷于死循环,无法挣脱。
04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他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要不断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和恶性循环,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出者存,困者亡。
*【05 跳出死循环的方法】
拿出一张纸将其划分为左右两半,左边是“我有的”,右边是“我要的”,逐一罗列。完成后尽量客观的判断:先化掉“我要的”当中那些无法用“我有的”换取的;再仔细判断在剩下的能用“我有的”的那些换取的那些“我要的”之中,哪些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并在其上做重点标记。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得,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的资本换取那些“暂时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投机的方式并非不能用,尽管他的成功概率实际上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高,而他的失败概率甚至和他看起来的成功概率一样高。
还有一个辅助手段,就是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接下来要花一些时间去思考“我有什么”。后者会在转瞬间让你“脚踏实地”。
最坏的情况是,拿出纸和笔认真面对自己,结果发现“我什么都没有”。这也许令人气馁,但其实对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还有时间、还有精力、还有正常的智商就已经足够了。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最好相信到毫不怀疑。
三、完美永不存在
01 人人都希冀完美,只可惜,完美并不存在。
02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种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现实,是因为他们不懂。常识越少,要求越高——因为不懂,所以会随便提要求。
03 所谓的完美主义者,不过是空想家们不去做一些事情的借口,他们自己不愿意承认,把自己标榜成完美主义者,,是他们抬高自己的手段。装的久了,就装的像了,装的太像、太久了,自己倒是先信了。
04 一些真正优秀的人,也被别人称作“完美主义者”。事实上这种描述并不准确,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们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并且他们一直在努力”。
05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我们至多能够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最终完成的事情,结果也常常不是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
06 生活本身就不完美,谁的生活不是磕磕绊绊?谁在死去的时候没有一丝遗憾?现实如此,只能接受。
四、未知永远存在
01 我们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的东西。我们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只是我们永远做不到。
02 为了进步,我们必须忍受一定的未知,我们要承认自己不可能全知全晓。
03 未知分为两种:一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超过100年对一个人来说就可算“永远”了),对个人意义不大。另一种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也许能够解决的,我们必须要面对。
04 目前还无法全部解答的疑问,需要我们继续学习,用接下来获得的知识解答现在的疑问。爱钻牛角尖的人常常吃亏,就是因为他们总是想马上解决当时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05 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未知永远存在。而后,我们不断尝试着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无法忍受未知的存在,就会平添无数的焦虑,焦虑就会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
06 应对未知的有效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很多人没有记录的习惯,以致出现曾经因为思(考疑问就是思考的起点)后“忘了”,而失去获得答案的机会。你一直在前行,你一直在积累,一你一直在成长,曾经的那些问题就突然有了明确的答案。这一刻,你已经重生。
五、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01 环境对人的影响相当巨大。
02 尽管天分确实很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甚至几乎只依赖积累。
03 无论是谁,进入自己梦想职业的成本都很高昂,除了运气不好,更可能的原因是积累不够。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他的沉没成本就越高,很多人都在无意之间被自己的“梦想”所绑架,所以,很多时候对很多人来说所谓“梦想”,也许只是陷阱。
04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就会让人忍不住不饮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05 优秀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很少对现状不满,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六、与时间做朋友
01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02 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核心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
03 我们要认清这个客观现实:这个世界上的资源,并非平均分布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它是呈正态曲线分布的。这种“不均匀”叫做资源稀缺。我们不仅要理解这种现象,还要在理解之后平静的接受这个现实。
04 包括“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都既清楚又简单,你必须要接受——不仅要接受,还要牢记;不仅要牢记,还要坚信,不容半点动摇。
05 百分之百的接受现实也许痛苦——但要醒悟,没有其他的办法。正如凤凰涅盘,只有欲火才能重生一样。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
第三章 管理
一、估算时间
01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错误。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这种情况,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02 做任何事情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熟悉的任务,需要的时间很好估算;对于不熟悉的任务,我们要花费时间去学习,把它从陌生变为熟悉,这个过程无法逾越。
03 很高很强大的松树,也有很矮很可笑的时候。
二、及时行动
01 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呢?答案是:现在就开始!02 拖延的原因之一,是错误估算任务需要的时间,另一个本质原因在于恐惧。
03 内在的恐惧是面临做错和做不好的风险,外在的恐惧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04 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如果做事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肯定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梦。
05 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那只能说明他自己不怎么样; 那些经常能够做对、做好的人,却会给予别人真诚的鼓励,而非嘲弄。
06 客观来说时间是匀速的,但主观上来说,时间是有加速度的。
07 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三、直面困难
01 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人,他们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样子,实际上并不努力。因为他们效率低下,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回避困难。
02 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
03 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甚至是唯一的起点。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很多时候为了能够“长一智”,必须先“吃一堑”。
04 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很可能只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
05 如果不能控制这种逃避的倾向,再多、再好的任务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因为任务当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为重要而困难,也因为困难而重要),永远无法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