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教练会谈中,我有过一个闪念,在聆听和给予反馈时候,自己真的中立了吗?后来在回家的路上,我频频想起“中立”这个词,就决定来写一写,正好欠扎堆的稿子很久了。
3月底在Cliff老师的行动学习引导师认证课上,他提出了关于引导师“两难”的发问。面对抽象还是细节,挑战还是鼓励,规则还是灵活等对抗性的局面,引导师应该如何应对?
后来,我参加了Luc师兄CCF的认证,对引导师核心技能里的“中立原则”,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特别是最近看了系统引导公众号的推文,其中大家参与的讨论有句话特别让我印象深刻,“中立性最需要考虑的也不只是能不能帮助参与者看到盲点的问题,而且是在敏感情境下你能不能再保持引导者角色的问题。因为你的引导权力是参与者给你的,所以不中立意味着你可能失去参与者的信任而丧失这个权力。”
这让我想到了在企业内部进行引导工作坊时,我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
初学引导,我了解的“中立原则”是比较纯粹的,比如“对流程负责,在内容上完全保持中立”。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我时常提醒自己的是避免使用有判断色彩的语言,不将个人观点或意见强加给团队,不去影响决策或最终成果(指的是刻意增加或减少某个产出)。
然而,随着时间,我渐渐发现当我在企业内部进行引导工作坊时,我的身份、角色和面临的挑战,全然不如这句话那么简单。
我是一个负责TM OD的HRBP,带领的很多工作坊都和这个领域相关,也具备可以分享的专长。并且,这些工作坊都是由sponsor既定预期产出的。在多数情况下,工作坊即将讨论的议题,对我而言都有着重大的利益关系,比如我们探讨员工敬业度提升和保留的工具,探讨应对内外部商业环境挑战下的人才发展计划……
由于我的sponsor对预期产出很有执念,总是希望我作为引导师能够将流程和话题“导”到相关的结果上,甚至在过程中,他们也会希望我能提出一些带有指向性色彩的问题,晦涩但有目的性地影响团队成员。
这让我非常为难,一度很迷失。以下内容是作为我用来梳理自己思维逻辑的一种方式,看看有没有新的解读。
1# “中立”什么?
我想先澄清引导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保持中立。作为流程专家,引导师是一个抽离的角色,他的工作任务就是把群体从A点带到B点,并且协助群体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在这里,“中立”更多的是指不介入内容、不涉及个人偏好,不干预评估。
但同时,引导师要充分了解工作坊目标、团队和期望的成果,以及一些背景情况,这样才能为产出和流程设计做准备。
作为企业内部的引导师,当然会最大程度地秉承“中立”原则,但实际上由于组织内部趋同的价值观、对于业务绩效有效成果的追求,都很难使内部引导师真正做到“中立”,这也是前文提到的挑战。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