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父亲王方明是一位逻辑学家,因为在学术上成就卓著,曾经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并设家宴招待。
1952年,王方明蒙冤,被北京高教部开除。
刚好那一年,二儿子出生,王方明便给他起名“王小波”,意为遇到生活波折。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名字,还是王小波天性如此,反正王小波的人生注定是无法平静的。
王小波自小就在文学上很有天赋,小学时,他的作文被当做范文在全校广播。
1968年,王小波去云南插队,枯燥辛苦的知青生活成了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他有篇很出名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根据当时饲养的一头猪写的。
人对于猪的生活是有设定的,要么成为“肉猪”,要么成为“种猪”。
这只猪不肯按照人类对猪生的设置来生活,它自主决定自己怎么活,成为了王小波钦佩的“猪兄”。
在讲到这只猪被二十多人围堵,准备击毙时,他这样描写自己的内心活动:
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
读到这一段,总是忍不住咧嘴一笑,又沉思半天。
看得出来,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王小波的精神王者。
1978年,王小波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不过,他选择的是理科专业。
1984年,王小波赴美留学。回国后先后在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在此期间,他始终没有放弃写作。用文字表达着对中国社会事物的思考。
1989年,他的小说集《唐人故事》被改名为《唐人秘传故事》,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后来,王小波重新整理改写了二十多年前的小说文稿《黄金时代》。
由于文中的很多描写过于大胆,内地没有出版社想出版这本书。
在他的恩师,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的推荐下,王小波投稿台湾《联合报》,并获了奖,奖金25万新台币。
获奖给了王小波极大的信心,他干脆辞去北京大学的工作,在家专门写作。
让他失望的是,他的文章并没有被广泛认可,生活也日趋窘迫。
1994年,香港出版他的《黄金时代》,将名字改成了《王二风流史》,显得挺低俗,但是王小波同意了。
他只希望自己的书能够出版。
之后,王小波终于遇见了一个伯乐,华夏出版社的赵洁萍,帮他自费出版《黄金时代》,共计印制了6000册。
由于不能进主渠道销售,王小波用自行车驮着书,靠着亲戚朋友的介绍,到处上门推销,如自己所说“成了书商。”
这6000册的《黄金时代》卖了三年多,直到王小波去世,还没有彻底卖完。
就像他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说的,他不愿被生活设置,他重新设置了自己的生活,辞职专门写作。
但是他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不被认可,且清贫。
为了生活,他还考取了货车驾驶执照,准备万一吃不上饭了,就去开货车。
但不管生活怎样对待他,他始终保持着他的幽默,无论是文字还是生活。
王小波长的不咋地,再加上整天在家,穿着随意。他自嘲说:“我远看不像个好人,近看还是个好人。”
好人王小波还有件趣事。
王小波兄弟姐妹五个,他的母亲身体不好,需要照顾。
因为除了王小波,其他人都上班,所以照顾母亲的工作自然就落在了王小波的身上。
王小波照顾母亲一段时间后,就跟母亲商量,可不可以请一位保姆护理老人。
母亲不同意,明明你有的是时间,怎么还非要花钱找别人呢?
王小波解释说:
“他们每天上班,下班后都有时间。我成天没事干,哪有时间照顾您呢?”
这句听着让人喷饭,但在看似不合逻辑的话里,透露了一个作家的本质。
对于王小波来说,只要醒着,他整天都在思考要写的文章,不存在上班下班,他真的没有时间。
1995年,他的小说《未来世界》在台湾获奖并出版。
1996年,杂文集《思维的乐趣》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7年4月,45岁的王小波因为心力衰竭,在北京的家中去世。
第二天敲门不开,破门而入后发现,他家里的墙壁被挠的全是指甲印和牙印,嘴里也是啃掉的墙皮。
因为妻子李银河当时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等到她匆匆回国后,王小波已经被火化了。
据说在火化的时候,他也没消停。
当时他的朋友胡贝为他办理的葬礼事宜。
胡贝将两盒烟和一瓶二锅头送给了火化师。
结果,那天的火化炉是新进的设备,没怎么使用过。王小波的遗体怎么也放不进去,火化师害怕了,对胡贝说:“我不要你的东西了,你来帮个忙吧。”
原来,王小波可能是个子较高的缘故,腿被卡在操作台的边缘。
胡贝重新整理了遗体,想着王小波也许还惦记着自己的书,又把一本《黄金时代》也放了进去,顺利启动了开关。
这一场小小的风波,让王小波以“波动”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又在谢幕时不忘给世间留下些许“波动”。
王小波去世不久,他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出版。
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出版。
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出版。
……
王小波的生前默默无闻,去世后很快在国内掀起不小的波澜。
人们给了他许多赞誉,评价他是:
“行游诗人”、“自由学者”、“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浪漫骑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