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了《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二)第四模块后,有如下感想跟大家分享:
1.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从学生出发设计练习,关注学生成长,倾听学生声音,然后根据课堂生成重构课堂练习,将时间和话语权交给学生,针对新的课堂生成再刻意设计相关练习,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教师在设计好问题时,事先要预设自己想获得什么样的数据?什么时候获得?以便在面对课堂产生的不同数据时能及时做出不同的的决策。同时在自己的常态教学中还要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数据感,这样才能从容地面对不同的课堂生成,做出适宜的教学决策,从而创造出更高效的课堂。
3.便利贴呈现了小组合作中每个孩子的思维过程,它们很好地被展示、记录、碰撞、交流、重组,然后经过再思考、再讨论,不断迭代,不断改进!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生本课堂,更是思维课堂,创新课堂!课上每个人都沉浸在深度思考的自觉学习中,便利贴所展现的是大家思维的火花,是每个人对提高认知的渴望,这种渴望在不断地讨论中逐渐清晰,逐渐成熟起来。
4.小组合作的关键是,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好有驱动力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明确规则的前提下能主动地真实地在学习,然后按照规则组织语言、发表看法、认真倾听、吸收观点、调整思路、深化认知,然后再反思评价,获得高阶思维的成果。
5.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想把握好教学节奏就必须明确解析教学目标,不要不知所云,又要掌控好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明确路经的前提下,愉悦轻松地向着目标前进。同时在设计合作项目上,也要尽量发挥每个成员的能动性,让目标在高效中达成一致!这种“平衡”能力是一个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必备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