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这边赶集,也算是为了迎接新年买年货的日子。天下着蒙蒙细雨,但抵不住人们过年心切,市集热闹非凡,这也造成了严重的堵车情况。
原本想写关于赶集的一些事情,但比起赶集,另一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所以想聊聊。
今天开车回家的路上,我妈聊起她昨天在一位亲戚家串门,那位亲戚聊起自己的儿媳很是无奈与无语。
她儿媳自从回家后天天只想着去打麻将,有时候自己煮点泡面吃后就去了,自己的孩子也不想管。
之后她们就下了一个定论:找媳妇不要找这样的女人,让人糟心。
听完后其实我不想对这个女人做出什么评价,我只是对一个农村的现象很迷。(这里的农村不是泛指,特指我们这边,以下同上):
为什么大家对女性的包容性很低,而对男性,仿佛再糟都觉得是正常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回家后经常能听到人们对女性的评价。
哪家媳妇或女儿不行,好吃懒做,一天就只知道玩,不做家务,不管孩子,不顾家,真糟心。
但对于男性,天天抽烟,通宵打牌、喝酒、打麻将……大家觉得理所当然,当偶尔有人提起某个男性不好,大家会说:“很正常,过年在家,谁不要去玩玩,这没什么。”
这让我感到很不解,同样是人,为何大家要如此区别对待呢?关键是同为女性,批判者也并不觉得这样有何不妥。
其实我觉得农村存在一个很大的诟病,男尊女卑的情况还是挺严重(至少我们这里是)。
在大家的潜意识里,似乎还依然保留旧有的陋习,女性就应该做家务,带孩子,顾家,而男性则更为自由,有很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去做一些事情。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有很多年我都觉得这样是正常的,也觉得应该所有地方都这样。但自从我毕业上班后,我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经常会被各个热情的领导们请到家里做客。厨房里永远都是男性,客厅聊天吃东西的都是女性,甚至当我们想去帮忙也会被阻止。
图片来源于网络毕业两年多,去过很多领导家聚过餐,几乎都是这种情况,我们最多帮忙包个饺子,厨房都不让进。
刚开始让我很不习惯,总愣在那里,因为从小就被教导,我们女孩子就应该干这些事情,在客厅聊天说笑的应该是男性才对。
这样的两极反转,我用了很长时间才适应。
记得有一次去一位同事家吃饭,那位同事是云南的,他和他姐姐和女朋友住一起。
大家去他家,他和我们聊天喝酒,做饭菜都是她姐姐和女朋友,我们想去帮忙插不上手。
吃饭的时候,其实还有空位,但是他的姐姐和女朋友都说让我们先吃,怎么劝都不和我们一起。
见大家劝半天未果,这时在场的总经理(也是云南人)说:“你看,她们仍然用着我们农村那样的方式待客,女人永远是服务员,自己忙上忙下,最后还不能对自己好一点,吃饭都要吃别人剩下的。”
总经理的一席话,让我听出了同情与讽刺,我们这边也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人来家里,忙下忙下的永远是女性,等饭菜上桌,家里的男性无论老小都可以和客人一起吃,但女性也会被劝阻,等大家先吃。
当然,这些年这种情况改善很多了,女性在人不多的情况下,也可以和大家同桌。
男性们吃完饭后开始划拳、打牌、喝酒,甚至在自家还不过瘾,接着去另一家,而女性开始收拾残局,在家等待未归的人。另一家的女性们,也迎来同样的局面。
这样在大家看来都是正常的,偶尔有个抱怨的小年轻,也会被老人们洗脑回去。
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女性们稍微多了一些娱乐,在男性们娱乐的同时,女性们可以刷手机度过。
要是早些年,女性们就这样守着男性们热闹,自己融不进去,但也只能呆呆的守着,什么做不了。
我始终觉得,农村都女性的包容性太低了,哪个女性玩得潇洒,很快关于她的各种评论就会传遍整个村,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别人的议论纷纷,而男性则很少会有人提。
这种现象或许在未来会慢慢得到改善,但前提是,少一些理所应当的评判者,或者那些曾经想反抗,但最后却打不过就加入的人,只有这些人慢慢由多转变至少,这种情况才会得以改善。
但别忘了人们常说的那句:“活着活着,就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
希望大家保持初心,给女性多点包容性!
(此篇文章仅对某个现象发表个人的一些思考和感悟,没有挑起对立的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