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上个世纪初,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为首的,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在文学方面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使用白话文。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一些文学大师还对复杂难写的汉字进行了修改和简化,并认为简体汉字将是以后发展的方向。而其中一位大师,因为翻译的缘故发明了一个字,结果却被当时的女权主义骂了三年。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这位被广大女性责骂的民国文学大师就是刘半农。刘半农原名寿彭,后来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来又改为半农,晚年号曲庵。他在宣统三年曾参加辛亥革命,因受不了军队内部的混乱,所以选择返乡。民国元年,他与其弟刘天华到上海谋生,靠给鸳鸯蝴蝶派投稿为生。民国六年,刘半农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后来他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随着白话文的渐渐普及,以及翻译典籍的增多,刘半农越来越觉得需要创造一个第三人称的字来代指女性,因为这样才能才能更好的对应英文中的“she”。当时他恰好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受英语的影响,他认为这个“她”字的出现已经迫在眉睫。其实这并不是刘半农第一次提出“她”字,早先在北大任教时,他便有过这样的倡议,只是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为了能让“她”字在中国推广开来,刘半农专门写了一篇《她字问题》,寄回国内,发表在《时事新报·学灯》上。
此文一经发表,立刻在中国学术界和民间引起轩然大波。有些人认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都没有性别之分,为何第三人称要区分“他”和“她”?这简直就是画蛇添足。其中反应最激烈的就是当时的女权代表。她们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封建社会,人人平等,为何要单独给女性创造一个具有性别歧视的字?而且中国古代但凡带女字旁的字,都不是什么好字眼,如“妒”、“妾”等。为此她们痛骂了刘半农好几年。
为了反击刘半农这种“封建思想”,一些女作家也在文章中用“男也”来代替男性的“他”。但因为徐志摩、鲁迅等文豪也渐渐开始接受“她”,并把“她”用于自己的文章中,所以“她”字最终被社会绝大多数人认可。1932年,教育部正式将“她”字纳入常用字中,女权代表才渐渐不再骂刘半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