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在不断追逐和满足自己的欲望过程中,遮蔽了自己的良知。
良知的遮蔽——人的堕落、人道的失落
致良知是把良知找回来,请它重新成为我们生活与生命的主宰。重新在内心建立生命的主体,才能够站稳脚跟,安身立命。良知就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没有良知做基础,生命就是漂浮的水草。
致良知,即是求放心(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遵从良知指引就会让我们感到心安,放心
致良知
第一层面:良知的自我建立
1、每个人自我建立良知,虽然良知在那里,需要理会她,跟她发生关系,进行互动,呼唤良知,得到她的回应。——呼唤自我的良知,用每日“反思”的方法
2、反思,即诚意——把日常观点、言论、行为直接放到心的面前内省、观照,开展自我对话,良知本身就知善知恶,知是知非,这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 只有经由自我反思,我们的主体性才得以建立。观念、思想、意识,合乎良知的,叫诚。
3、本心原本就是正的,通过在事件中诚意,对事物各得其正。
4、良知自知、自明,致良知,不可能通过其他人来承担,只有每个人自己自我承担。
5、良知就如明亮的镜子,如实对外在事物现象,进行确切无误的反映。
6、如何磨光镜子,在意念发动之处去磨。有“境”心才会动,心动源于物,意之所在,有物的影响,将可能带来善恶是非,在意念动的刹那,良知马上会知道是非对错,这个动念的关键时刻,需要听到良知的声音,遵从良知的指引。遵从善念,遏制恶念,正心诚意。
7、致良知——经由内在的反思,是良知以他自己的方式显现出来。使良知回归其自身的本位。是主体性的真正自我建立。
第二层面:良知的自我表达——主体性的自我展现——真实存在本质的自我展现
1、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明明德于天下。
2、任何思考言行,都需要在良知的主导之下去完成。正心诚意去做事,让事事物物各得其正。否则叫做胡作非为,妄做,犹如无源之水。
3、良知通过指导每一个思考言行,视听言动,正心诚意在事事物物中自我表达与建立。
4、人在这个过程中,才充分表达了他自己这个德性的主体性。
良知的自我建立 + 良知的自我表达 构成了人的完整性,回归本质,致良知是唯一途径,落实到每一个生活实践
答疑:
1、私欲如何形成?
天道至善,良知自明,人的本质等同于天道。
人毕竟有个形而下者的物体——身体、躯体——物——需要物质的滋养——人的本能要去获得物质来滋养自己物质的身体——在追逐物质的过程中,常常忘记良知本心的存在
人关于物质的欲望本能的具有扩性,当扩张超越了某个限度,就会朝价值的反面转化
欲望:就是本能的越界
本能,本身不是恶的,但是它包含着向恶转化的可能性。
2、关于情感:
人首先是一个情感的存在,但是情感的表达很重要。情感的恰当表现,就是良知的展现。
3、看别人的错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自己的问题常常蒙蔽?
绝不能把私欲误认为是良知,看别人的问题清楚明白,其实是个人私欲的权衡。真正的良知,一定是先把自己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可能去把别人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需要首先自己时时致良知,自观、自省
——自觉、觉他、觉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