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中,鸠摩智觊觎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逼迫段誉背诵剑谱,段誉将剑谱中关键穴位倒背,鸠摩智按照错误的剑谱练习几乎走火入魔,但终究没有真气爆体而亡,也练成了自己的少泽剑(电视剧中原创情节?)。
读完张宏杰《千年悖论》中关于曾国藩的部分,我发现,曾国藩也是这样一个狠人。
1
要说清楚为什么是倒练,先要说说理学和心学。
自宋朝开始,儒学就分为了两派,宋程理学与陆王心学。
宋程理学是我们后世最熟悉的,因为理学在宋朝以来就被立为儒学正统,是考试的标准,自然最广为人知,影响最大,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朱熹老夫子的那句“去人行,存天理”。
陆王心学走了另一条路,它由陆九渊创立,在王阳明这里发扬光大,虽然从未被正统承认,甚至常被判为异端学说,却以鲜活的生命力流传至今,在正统之外以另一种形式影响着中华历史的进程。
那么统治者喜欢理学排斥心学,是因为理学高明心学低下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理学更能够帮助统治者维持其统治。
因为就像朱熹说的,理学让人们磨灭人性,统治者从儒家学说中提炼出利于他们统治的道德模板填充,将封建士大夫异化为王朝的守卫者,伦理的维护者。
理学大家的最终成就,往往成了忠臣孝子,道德楷模,却也没了人情味,甚至没了人性。他们的成功仅仅依附于封建王朝,受困与封建伦理。
而心学相反,让人从心出发,让人有同理心、慈悲心,发觉内心真正的智慧。心学大家往往洞察人心,能体会百姓的疾苦,他们可以超越封建时代的桎梏,他们的所作所为即便在今天也依然值得我们效仿与尊敬。
曾文正公,毫无疑问是前者的巅峰。
2
理学与心学,有一个共同的追求,超凡入圣,达到孔老夫子一般的圣人境界。
这是曾国藩与王阳明共同的追求。
之所以说曾国藩是倒练“六脉神剑”,就是因为他选错了路,选了理学这条泯灭人性的路。
曾国藩决策之时,以建功立业为第一出发点,一次他奉命救援被围困的城池,城中守将与他曾经有仇,于是曾国藩坐看城破,待太平军屠戮城中军民之后才坐收渔翁之利。
以封建官僚的角度判断,曾国藩的做法没有任何可指摘之处,可是曾国藩的目标是做圣人,圣人又怎会为私仇牺牲一城百姓?甚至在南京攻破之后屠城,被称为“曾剃头”。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而阳明先生在决断处往往以维护百姓为前提,他在赴任路上听到宁王叛乱的消息,没有一兵一卒的他毅然举起平叛大旗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如果按照曾工的建功立业为目标,这时当然应该明哲保身,没必要以身犯险。
但是阳明先生知道,如果让宁王成事,天下大乱,不知有多少百姓会流离失所经受战乱之苦。
后来阳明先生为护南京百姓公然与宫中当红的太监作对,阻止皇帝荒唐的御驾亲征,想的从不是自己的功名,而是百姓的福祉。
阳明先生和曾文正公的修行都是随着历练越发深厚的,只是阳明先生越到后面越能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曾文正公则越发懂得官场混迹之道,越发圆融老练。
3
比较阳明先生与曾文正公,并不是贬低曾文正公的成就。
实际上,曾文正公是封建王朝臣子为官的巅峰。虽然成就与阳明先生远远无法相提并论,但某种程度上,曾工更适合成为更多人的偶像。
就是因为曾文正公逆练六脉神剑,最后依然有所大成的这种奇迹!
这可以说是奇迹。
如我们这些平凡的芸芸众生,我们都有着曾工一样不高的起点。们不像阳明先生一样有一个状元老爹,我们更像是曾工,来自一个平静的山村,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有一个做教书先生的老爹。
我们见识短浅,没人告诉我们哪条路会成功,我们朝三暮四,做事没恒心没毅力,别人轻车熟路走出的一段路,需要我们跌跌撞撞摸索很多年。
但是这样就该绝望了吗,就该自暴自弃了吗?
曾文正公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告诉我们,出生时拿着一手烂牌,一样能打出王炸的效果,我们永远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那曾文正公是如何逆练成功的呢?关键就在两个字——毅力。
曾工常年坚持以理学家的教诲规范自己的行为,每天记日记反思自己的过错,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
那些天赋异禀的才子少年,终究被这个只会下笨功夫的吊车尾远远甩在了后面。
4
同样的,曾工的事迹,有给我们什么警示吗?当然有。
磨灭人性,倒练功法,是要走火入魔,被反噬的。
事实证明,人性终究不可磨灭,即便你隐藏得再好,总会在你意志力薄弱之时折磨你质问你。
曾国藩由于用心过甚,所有的时间不是处理事务便是读书作文还有反省自己,得了严重的失眠症。
悲观和失望是曾国藩晚年的主色调。“晚年之时,政事纷繁,诸病交集,压力巨大,常恨不能早死。”
垂暮之年,曾工猛然发现自己一声的奋斗,对于圣贤之道的追求,如同拔刀斩水,并不能影响水之东流,这一生困都,意义为何?
阳明先生晚年则心情平静,他已为发扬圣道用尽了一生的力气,心中丝毫无悔无愧。
自悟道之后,阳明先生就对功名利禄视如浮云,一心只为传扬圣讯,办学传道成了他最重要的事,阳明先生打仗时都带着自己的学生,即便是在指挥战斗的间隙,阳明先生也在指导弟子修行。
可世事就是这么奇妙,即便无心功业,只是在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肩负起自己的责任,阳明先生所建功业也丝毫不逊于曾工。
临终前的时刻,弟子问先生可有什么话说,先生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种坦坦荡荡的心无挂碍,才是曾工一声想要追求的圣心。
5
曾文正公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
路径很重要,不同的方向决定了最终可以取得成就的天花板,如果命中有贵人,早早地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自然事半功倍。
但是不那么正确的路也是路,这时就需要曾文正公的大毅力,笨路甚至歪路,只要坚持走下去,也能走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奇迹。
最怕的,是遇到了一点挫折就放下了希望,自暴自弃再无建树。
走向顶端的路,一定会经历九九八一难,打不死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强大,跌跌撞撞撞多了,自然头铁。
成功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