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跟朋友抱怨种种不如意之事,某天她石破天惊般回我:“现在的年轻人,过不好就说是社会的问题,环境的问题,要不然就是时代的问题,反正不是自己的问题。”我听了不禁哈哈大笑,也为此暗自脸红。我和她尚且属于年轻人的行列,不过我知道这话从她口中说出来不是故意挤兑我,也是嘲弄她自己的意思。话说回来,我们的焦虑绝不是无病呻吟,是实实在在的,说每一天都活在焦虑之中一点也不夸张,区别只在于焦虑的对象不同而已。
尽管年轻人的焦虑似乎已是定局,也总有一些年轻人顶着焦虑比同龄人走得更远。比如,本书的作者李思圆。她的上一部作品《生活需要仪式感》热销,我却无缘相遇,不过有所耳闻。本书的自序里她很为上一本书所受的好评而自觉受之有愧,对于新作,她也坦然说不敢说有多好,只是每一个字都是她的真情实感。看完全书,我深感与其说这是一位作者的自谦之语,不如说是肺腑之言。
时间流逝不断,世界变化多端,一代又一代人的烦恼约略不同,却又有相通之处。作为青年大军的一员,我和李思圆的年龄相差无几,因此对她的感悟、发现格外有共鸣。我们仿佛身处《双城记》最经典的开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她笔下的人物,不管是工作能力出色的女强人,还是能把平淡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公交车司机,仔细想来,我身边也不乏鲜活的例子,所缺的大概是一双擅于发现的眼睛和一支擅于总结的笔。
本书是李思圆近年佳作的汇集,每一篇都有一个隐含的“为什么”。她是一个感情丰富的记录者和思考者,喜欢把“为什么”掰开揉碎,再仔细琢磨,最后捏出自己的答案。她不说是社会的问题,不说是环境的问题,更不说是时代的问题,她只是近乎执拗地提出她的解决之道。她的“为什么”也是我们的“为什么”,阅读时仿佛在听一位同龄人娓娓道来,述说她在探索这个世界时,是如何发现更多的美好,又是如何怀着对这些美好的憧憬,跌跌撞撞一路前行。
若要给本书的主旨下个定论,莫过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最为合适。那些出现在书中的角色,有些是她的亲朋好友,有些是她的同事邻居,也有些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偶尔又是她自己。尤为可贵的一点是,对于自己的事情,她也能如局外人一般客观冷静地去思考分析。在“他们”身上,她总能敏锐地抓住触动她的那个点,也许是不经意间的几句话,也许是一次小小的事件,也许是苦尽甘来的成功,也许是咎由自取的堕落。
她是温和的,愿意用柔软的心去包裹世间的不如意,也是包容的,愿意打开心扉去接纳未知。她思考的问题固然谈不上关乎天下大事,行文间也并无图表、数据的硬核对比分析,然而这难道不是最贴近我们的吗?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学到的道理,多半不正是来自于生活给予我们的体验本身吗?
我欣赏她不去取悦读者的态度,那种明知道写什么、如何写更容易煽动起读者的情绪却偏偏不屑于此,依然执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这观点可能粗糙,可能老生常谈,但因其朴实无华,反而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