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合之众》不是一篇小说,题材更像是一篇社会调查报告。根据历史的案例和作者的观点对群体行为做了细致的分析。《乌合之众》就像是道家中所说的那个“一”,它会让我们根据书中的观点联想出很多社会现象。因此,接下来我抛砖引玉。将书中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和我自己的联想分享给大家。
无论其成员如何,一切集体都患有智力低下症。
评注:
勒庞说过:“每个人当他独处时,还有点机灵和敏锐,当他们组成集体时,他们简直都成了傻瓜。”很适合形容我自己,当自己一个人玩游戏时可以保证基本操作,可是一和朋友玩,就成了各种送。
如果不想怀疑理性可能会对选民的头脑产生影响,就一定不要去读那些有关选民集会的报道。
评注:
在集体中,理性不会对选民产生影响。
当魔鬼成为我们内心的主宰时,不要做,一做便错。
评注:
当自己不冷静时,不要做重要决定,等冷静下来再说。
创造性力量是容易变成破坏性力量,这只取决于人们的道德人格:用此力量做好事或做坏事。
评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毁灭者。
群体在兴奋期过后会进入一种纯粹自动的无意识状态,在此状态下,各种暗示都能对它起到支配作用,因此似乎很难将它定义为一个犯罪群体。
评注:
这可能就阐明了通过称赞(奉承)别人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原理。
没有引导意见发挥作用,加上普遍信仰的毁灭,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群众对一切秩序都存在极端分歧的信念,并且对于一切与自己直接利益无关的事情都漠不关心。
评注:
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鲁迅,想起了看客的冷漠。
报纸行业的迅猛发展让群众不断地看到更多完全对立的意见。
评注:
随着通讯方式和媒体的普及,意见变得越来越多。在我们这个时代就是互联网和自媒体。
一切违背民族的情感及普遍信念的东西,都不能长久,逆流不久还是要回归主流。
评注:
近二十年,互联网从刚开始的野蛮生长到现在慢慢制度化、正规化。作为95后,这是时代给我们对这句话的启示。
社会主义信念在所有宗教信仰面前,只能算是相对低级的信仰。
评注:
无论白毛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建立普遍信念的道路上荆棘遍布,不过只要它站稳了脚跟,就会具有不可征服的力量且长时间有效,无论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信念有多荒谬,都不能阻止它进入最清醒的头脑。
评注:
我脑子里想起了1921~1949~2019。
一种信念的末日,其实就是一场革命的开始。
评注:
评:圣人孔子。
同个人一样,群众对一切事情也会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的普遍性无关对错,只受制于名望。
评注:
评:上面的话适用于群体中的人。而对于理性的人我觉的:看法的普遍性无关对错,只受制于阅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事实的关系,就像金字塔的塔基和塔尖。
推进各民族演化的主要因素,永远不是真理,而是谬误。
评注:
想起了被众人屡次推翻的亚里士多德。小时候认为他很悲剧,长大才觉得他很伟大。他的错误见证了文明的进步。
而在制度与此恰恰相反的法国,一代又一代人日益向中国看齐——由此造成了巨大的人力浪费。
评注:
古斯塔夫勒庞在1895年就指出了我们教育的弊端。2019年的我们还在努力改变。想到这里,我突然对自己在这些年里一直努力却没有成绩找到了一种慰藉。
看不出自己有做决定的潜力的人们,其实是没有办法有这种意识的。相反,他焦躁不安,左顾右盼,希望有智者或者其他别的什么将他引导出这种无可适从的环境中。除了人固有的弱点之外,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况,教育难辞其咎。——荣格
评注:
我们现有的教育无法教给我们这种能力,生活好会教给我们。有时他来得早,有时他来的晚或者不会来。
唯有时间是真正的创造者,也唯有它才是伟大的毁灭者。
评注:
因为时间让一切变化,我们才会向往安定。
在和理性的长久冲突之中,感情从来都是胜利者。
评注:
《流浪地球》。
不管群众是不是还需要些别的什么,首先他们需要一个上帝。
评注:
上帝就像一个原始坐标,无论怎样,最终都可以回到原始坐标,从零开始。
影响民众想象力的,是事件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而不是事实本身。
评注:
微博上一个又一个被人安排好的大瓜。
群体只会进行形象思维,也只会被形象打动。
评注:
不照镜子的自己总是比照镜子的自己好看。
哪怕是一群十恶不赦的坏蛋,有时也会表现得很注重道德纪律,究其原因,只因为他们也是群体中的一员。
评注:
黑道也有黑道的规矩。
群体心目中的英雄,永远像凯撒一样,他们被他的权杖所吸引,因他的权力而恐惧,因他的利剑而敬畏。
评注:
英雄≈偶像≈成功人士
群体不善于推理,却急于实施行动。
评注:
在群体中要保证个体意识。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