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 | 何伟和他的中国三部曲

读书 | 何伟和他的中国三部曲

作者: 春瑶花花 | 来源:发表于2018-11-16 20:17 被阅读0次

彼得·海斯勒,生于美国,牛津大学硕士,曾任《纽约客》驻华记者。在中国,他叫何伟。

第一次来中国,他还只能算是一个旅游者,从俄罗斯偶然转至此间。

后来,他加入美国志愿者组织“和平队”,来到江城涪陵,身份是大学教师。

1996至2007年间,他的11年经历化作中国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


何伟的处女作《江城》,写的就是他1996年到涪陵教授两年英文的见闻。他在前言中写道:“这本书记录了我在涪陵的生活,夹杂着当地的历史、风景以及那里的人们。之所以写成这样,是为了让读者明白一个外国人在涪陵那样一个小城里所扮演的两种角色:有时候是一个观察者,另一些时候又深深融入当地的生活。”

在这三部曲里,《江城》处处体现着一个外国人在双重文化碰撞中的个人成长;《甲骨文》则充满了政治探究与新闻价值的取舍;《寻路中国》则在前两本的基础上更为圆融,分寸把握收放自如。

就我自己而言,最喜欢的,还是《江城》。


一个美国的大学生,到中国西南一个边缘的小城来教一群中国大学生。从一开头,这本书就建立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跨文化交际的主题和文化碰撞的矛盾冲突。

何伟在这本书里,很多次通过坦荡而细微的笔触,将自己的无力感和被观察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老师和学生之间愈加深入的亲密互动,似乎又逐步打破了这种无力带来的强烈落差,唤醒他自己曾经的真心的过往和心绪,那是作为一个个体,而不是一名记者的真挚表达。个中故事,着实引人入胜。

相比较而言,《甲骨文》里何伟的意图会稍显用力,其谋篇布局非常用心,历史的回溯与现实的发展时而错落,时而交织,但不时显露出的政治意图会让人游粗暴干涉的感受。

在《寻路中国》里,何伟沿着长城一路往西往北,借由将城墙转换为一个即是时间坐标又是地点坐标的节点,去记录和探索当下发生的巨大变革和裹挟其中的人的命运转换。

汽车与公路的迅速发展,将农村与城市、边缘小城市与大城市的距离迅速拉近,如何对一个农村家庭和一个小型工厂的人们产生影响?

何伟曾经说过,西方讲述中国的文章总着眼于巨大的变化和政治,但据他所见所闻,这个国家最大的焦虑却是极度个体化极度内在化的。他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敏感捕捉,是最令我动容的部分,也是在当下国内很多非虚构写作中比较缺乏的。

尝试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景中去关注细微个体的变化和内在的焦虑,做一名观察者和记录者,这应该就是何伟的“中国三部曲”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吧。

相关文章

  • 读书 | 何伟和他的中国三部曲

    彼得·海斯勒,生于美国,牛津大学硕士,曾任《纽约客》驻华记者。在中国,他叫何伟。 第一次来中国,他还只能算是一个旅...

  • 江城~序言~01

    何伟中国三部曲中的第二本书~江城,其实这本书更早出版,也是何伟的成名之作,之前看到豆瓣评分高达9.1,所以读完寻...

  • 日更001-寻路中国

    花了一周时间,零零散散地看完了何伟三部曲之尾曲《寻路中国》,这是《江城》之后我看的第二本何伟的书,如《江城》一般,...

  • 打工女孩

    2021读书42 《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 出乎意料的好看。文笔流畅。 不比何伟差,甚至觉得比何伟好...

  • River Town

    ★★★★★ 之前不只从一个地方听说过 Peter Hessler 或者「何伟」,也很早就知道他的中国三部曲,甚至早...

  • 《寻路中国》 ☆ 《奇石》 ☆ 《打工女孩》

    继《江城》和《甲骨文》之后,又读了Peter Hessler(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中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 何伟和他的《奇石》

    《奇石》是何伟的第四本书,看英文网站的书评,发现此君还算蛮小众的,不过喜欢的人就会比较死忠,基本上每篇必读,我也是...

  • 《甲骨文》——熟悉的陌生字

    何伟的三部曲中唯一一部只能在网上找到的翻译本,前两部《寻路中国》和《江城》都已有简体本,已经被人熟知。 ...

  • 《寻路中国》:遇见真实的中国

    《寻路中国》是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与前两部侧重描述其四川支教经历和探寻中...

  • 何伟中国三部曲之《江城》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请阅读这本书,这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时的推荐语…当然了,据说每一个想了解中国的美国人都阅读了这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 | 何伟和他的中国三部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lv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