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寻路中国》:遇见真实的中国

《寻路中国》:遇见真实的中国

作者: 丁丁_猫 | 来源:发表于2017-03-02 14:51 被阅读0次

      《寻路中国》是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与前两部侧重描述其四川支教经历和探寻中国文化有所不同,《寻路中国》将写作视角放在了中国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生活。全书分为三部,第一部“城墙”,描述了作者追溯长城遗迹,租车自驾从东海之滨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第二部“村庄”,近距离观察描写了北京郊区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第三部“工厂”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三条线索跨越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的十年光景,而这恰好是中国经济腾飞最重要的十年——大批廉价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起步,汽车工业刚刚兴起,一系列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加速了社会变迁,对人们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探寻了长城的前世今生,也描述了改革开放环境下人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做出的种种选择,以及新兴城镇和小手工业厂的发展雏形,几个部分既独立成篇,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隐含着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由农而工而商、由乡村变身城市的内在演变路径,管中窥豹,是中国社会快速发生剧烈变化的缩影。

        译者将Country Driving翻译为“寻路中国”,匠心独运,意味深长。表面上,不管是探寻长城的历史遗迹,奔走于城市与三岔村之间,又或者亲身观察浙江小工厂的兴起倒闭,租车自驾一直是何伟最主要的外出方式,寻路,是旅行的应有之意。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13亿人口的大国,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全面崛起,如何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平衡,如何有效解决乡村空心化、信仰冲击、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种种社会问题,不能不说是这个古老而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要面对的宏大命题,寻路二字在这里有着非同寻常的隐喻意味。关于这一点,《寻路中国》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事实上也很难给出,因为无论是寻找、摸索、还是探索,都必然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都必然遇到众多想象不到的艰难挫折,而在这个过程中,书中折射出来的各种问题无疑都是不可回避也不应回避的。

        何伟写作视角独特,擅长以冷静的旁观者身份,于低处着手,他的作品往往没有宏大的场景,也缺乏耀眼的明星人物,书中的角色,多是外出务工人员、农民、小手工业者、警察,甚至旅行途中的不知名过客,这些小人物在时代洪流里籍籍无名,独自背负着各自的命运,他们的话语、行为、感受既普通又真实,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真实,在客观上映射着时代真实的色彩。首汽租车公司的王先生永远不急不慢笑眯眯地,背后是旱涝保收的国企身份;甄先生每月独自去空荡荡的腾格里沙漠散步,试图寻找部队岁月里彼此了解、彼此依靠的集体感和聚合感,无疑是对现实生活疏离感的无声抗拒;对于儿子可能患上血液病,魏子淇夫妇始终非常平静——没有眼泪,没有惊慌,没有提高过嗓门,乡下的生活已经教会他们要坚强,也让他们了解了“没办法”这几个字的含义;工厂“大拿”罗师傅“狡猾”地耍着各种小聪明,在互相竞争的小老板们中间来回博弈,成功地将自己的工资翻了几番;十六岁的女儿不顾母亲阻止坚持外出打工,她们赌着气,不和对方说话,不看对方一眼,可即便如此,母亲还是要亲眼看着所爱的人离去,再生气,她也无法置自己的孩子于不顾……这些场景,这些故事,这些细节,如此熟悉,如此常见,你会不由自主地在其中看到自己家乡、亲戚或朋友的影子,你会觉得,是啊,我生活的地方就是这样,我就曾经历过或见证着这些变迁。

        身为西方媒体人,何伟没有天然优越感和成见,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平易近人,在生活细节中展示中西文化的差异,让人忍俊不禁。看到道路上一捆捆码放整齐等待碾压的壳类作物,何伟写道,很难想象这样的做法,既公然违背交通安全法规,又违反食品安全法规,不过在中国农村地区,没有人会去计较这种行为,因为用别人的轮胎完成脱粒工作是最简便的方法。对于诸如看风水、凑热闹、选择性遵守交通规则的中国特色情景,何伟常常会用自己的逻辑去观察和描述。他笔触细腻,于细微处见温情、悲悯和善良。离开长城脚下即将消亡的村庄时,他说,“我有些伤心”,因为“乡下人特有的诚实和信任,不会随着迁居入城而继续存在,在世界上,陌生人受到毫不迟疑的欢迎,赢得孩子们的信任,这样的地方并不多见。”看到这里,我也莫名地有些伤感,世风不古,人心不再,回不去的故乡,这是城市化进程的代价么?魏子淇夫妇一面让孩子大吃垃圾食品,缺乏锻炼,一面在遭遇健康问题后归咎于名字不够吉利,对此,何伟评论说,他们似乎是本能地抓住了两个世界里最糟糕的东西:最糟糕的现代生活,最糟糕的传统观念。改名未果后,何伟只用了简短的一句话——从今以后,他永远都叫魏嘉——却意味深长。他的书,字里行间弥漫着平静真实的气质,既有细节,又宏观博大,看似不动声色,却充满力量。

        时代变化如此之快,《寻路中国》出版不过几年之久,书中描述的很多场景在中国已不复出现,公路里程一再延伸,汽车行业爆发式增长,堵车成为生活常态,依靠技术模仿和廉价劳动力获取利润的增长模式不再盛行,走向没落的乡村越发凋敝萧条,裹挟在时代潮流中的人们行色匆匆,夹杂着对成功的渴望和对现实社会的焦虑,我想,光鲜亮丽的宏观增长数字和改革成绩单固然重要,反映和体味普通人的生活与感受,记录大时代下的寻找与迷茫,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大约是另一种更有价值的真实吧。

相关文章

  • 《寻路中国》:遇见真实的中国

    《寻路中国》是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与前两部侧重描述其四川支教经历和探寻中...

  • 《寻路中国》

    刚听说这本书时,我还以为是一个中国作家的游记,却没想到是一个在拿到了中国驾照以后,自己琢磨地图驾车西行的美国人写的...

  • 关于中国的故事——《寻路中国》

    这是美国记者彼得·海斯勒关于中国的三本书之一。本书的作者中文名叫何伟,这是他去重庆的涪陵支教之前取的名字,这段经历...

  • 寻路中国 | 昆明

    2015年读到何伟(彼得海斯勒)的著作《寻路中国》,全本书被划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城墙》记录了他驾驶汽车沿着长城...

  • 《寻路中国》心得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美国人开着车“city special”,从北京开始沿着长城自驾旅游的一路的见闻。文章的背景是2...

  • 《寻路中国》略读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自驾之旅》是我看过为数不多的非虚构类作品,阅读还达不到深入,但在心里已经将其排入...

  • 20210421《寻路中国》

    缘起 忘记啥时候开始的了,只记得是2021年4月,计划15个番茄钟,2021-04-26全书读完,用时13个。 副...

  • 10年了,那位曾漫游大陆的美国记者,可否再来中国?

    原创书单007期,发布了一篇特别的书单,浅笑安然来稿的“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真实中国模样”,推荐了一本《寻路中国》,...

  • 你了解你的国吗?D1

    《寻路中国》读书笔记D1 这个礼拜开启《寻路中国》的阅读。阅读前给自己提了几个问题: 1.这本书写的是中国的哪个年...

  • 读书‖《寻路中国》寻自己

    【2017何伟的《寻路中国》】非虚构类叙述故事,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多,非常具有可读性。故事时间从1996年都200...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路中国》:遇见真实的中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ah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