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把写字叫做“写作”,这事就变得越来越重了。重要的重,也是沉重的重。
把写作排在仅次于吃饭睡觉的位置,内心满足且充实。同时,却也不那么开心了。写着写着,有时陷入困顿,脑袋又空又胀,抗拒任何关于写作的内容;有时觉得匮乏,脑子里信息混乱,想好了题目却无法下笔;实在不想写了,看小说,翻词典,搜热点,看八卦,却又兴致盎然起来……
还暗自把写作当作退休后的主业,期望以写作陪伴自己度过余生。可没想到,写作上的困顿感与匮乏感,严重打击了我的这一憧憬:都写不出像样的文章,都形不成自己的风格,都不能做到持续输出,你拿什么喂养你的写作?
这感觉让我很难受:我做不好!同时我又不甘心!
于是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既然写不出满意的,先不写;可不写却又对不住内心那个不甘的焦虑的自己。
那就硬着头皮、带着急躁的情绪,看大咖文,看新闻,看热搜,试图寻找到写作的方向和感觉。然而收获甚微。
时常能看到这个焦急浮躁的自己,想挣脱,却只能借着看电视、出游、听课,间或逃脱。最后总会再一次被抓回来……
写作,变得面目扭曲。
渐渐意识到,我遇上的可能不是懒惰,而是焦虑,是心理障碍。
欲速不达,心态需要调整。
我想起一年前,想要学习心理学,给简书当时的心理专题总编爱玮儿发微信求教,希望她指点一下,看哪些书,参加什么样的课程?她的回复是:
“说实话我也没啥可推荐的,我是科班出身,所以市场上的培训都看不上,糊弄人的多,又贵!书么看理论是看不进的,看进也忘得快,所以我不会给人任何建议,最深的体会来自生活,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比看专业心理书的收获多多了,然后用力过日子,这世上满腹经纶却过不好的心理学大咖多得是!”
这段话给我的感觉是,很意外,也很触动。她的朋友圈一直是清流,从不分享鸡汤,只输出美好的生活图景,书法,绘画,诗词,美食,美景……她是一位真正有才学、有天赋,并且用才学与天赋在用力过日子的人啊!
这才刚刚一年,内心的触动又回到麻木了么……
“最深的体会来自生活”——这句话,既适用于心理学学习,也适用于写作。
用心生活和阅读,用文字记录生活与阅读时的过程与感悟,不是更能贴近自己,贴近真实么?
眼下当务之急,是停止强行写作,从心出发,用文字记录内心的流淌。
先找到被文字滋养的感觉。
写作,暂且丢到抽屉里关起来。待到写作有一张友善的脸,再让它出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