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客户,高中成绩很好,考上985院校,到大学就彻底放松下来,开启各种躺,导致挂科频频,别人担心找工作,他在担心怎么才能毕业。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学校或者其他权威的约束。
我们知道上课不能交头接耳,过马路要遵守红绿灯,在学校不能跟同学打架,按时学习按时交作业...我们也知道做错事要受惩罚,做对会受到表扬,或者不会因此受罚。
时间久了,我们便形成了一种能力,一种可以为特定的结果去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这是一种纪律。在职场中,纪律就是公司制度或者员工手册。
所以纪律是一种外部激励,或者外部约束的形式,是外部施加给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约束我们。
有的人能将纪律内化为自律,有的人不能。
什么是自律?
自律与纪律相对,是一种内部驱动,是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目的是为了掌控生活,是我们成为想成为的样子。
体现的是我们的主动性和自发性,还有自我管控性。
所以纪律不是自律。
我们会说一个人很有纪律性,就是这个人在框架内、规则内、约束内可以做的很好;也会说一个人很有自律性,说的是这个人在没有外部约束的情况下,自己可以把自己安排的很好。
有纪律性的不一定有自律性。
自律更像是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一定是有人具备有的人不具备,有的人还在学习的路上。
有人立flag“我从明天开始就要自律了!“,不见得能做到啊,为什么?因为你可能并不具备这个技能。
自律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选择那么简单,好像我一键启动就能成功一样,这没有必然的联系。
自律是一种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获得的技能。
所以为什么很多孩子,小时候生长在约束力强的家庭,能做到成绩好,规矩规范,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一旦去上大学,或进入社会,他的系统从外部切换到内部,需要进行由内而外的自我约束的时候。
内化为自律的孩子,一切照旧,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内化为自律的孩子,生活和学习基本就不受控制了,他们失去了目标,没有办法很好的调节和自律。
诙谐作家杰克森·布朗说:“缺少了自律的才华,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鱼,眼看动作不断可是却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后,或是原地打转。”
也就是说,这是两套相反的系统运作模式,有点鸡蛋从内打破还是从外打破的意思。
自律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你有的选,你自己设定的,不是强制的。强制的就不是内在驱动了,有点绕。
因为我发现以前我在习惯养成中是用纪律强制要求自己,比如在习惯养成过程中,设定的目标是每天跑5公里,每天做50个靠墙下蹲,或者5点起床。
一旦没有做成,就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评价自己不适合,感觉受到了惩罚。
之所以说是纪律性的,一是所选的习惯并都是自己发自内心想要去做的,很多是想要模仿那些比我优秀的人的;二是规则过于固定和死板,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三是在意外部评价。
结果可想而知,成功OR失败,没有中间值,大部分都失败了。
所以这种受外部价值系统驱动的纪律容易造成患得患失的心态,做事的动机随时可以被外部奖励或惩罚所影响。
而我现在做的,才勉强称得上是内在价值系统的自律,所选项目是发自内心自己喜欢的,所定规则是微小且可自由发挥的,可以建立在鼓励机制上螺旋上升。
过程尊重自己的感受,因为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个选择,在实际体验后能不能合拍,这个感觉就是在一点一点往外推,边推边看边感觉,不断的向外在扩大。
我也会不断记录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成长能有多大多快呢?不,每天能有一点感触、思考就很满足了。
今天就写到这,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