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同事和我聊天,说你能接受别人不结婚么?我说当然可以,我们有这个权力,她说那你能接受,两个人结婚了,却不要孩子么?我说这个,嗯,可以理解,但是相对来说难以接受。
因为在我看来,孩子可是上天赐予我们成人最好的礼物。孩子的到来,能让我们能看到自己的来路,我们也是这样赤条条来,也曾这样简单而纯粹,那是生命本来的样子。有一句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什么问题,你就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所以亲子关系反映的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是父母的问题。
在生活中,我总是见到,大街上对着孩子大吼大叫的母亲,也见过,把孩子推出家门,或者关上车门,假装遗弃孩子,大声地说我不要你了的行为,这个时候孩子基本上都会歇斯底里的哭泣,每每见到这样的场景我都不忍直视,要默默离开,因为我感受到那个孩子从心底的恐惧与绝望,而我却无能为力。
最近在看育儿类书籍,发现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其实和伴侣之间都是一样的,遵循的第一要点,是无条件的爱。我们很多时候强调自己是无条件的爱,可事实上呢,往往只是以爱的名义,义正言辞地进行说教、控制甚至打骂的行为。我们是否也变成了,我们曾经讨厌的那个父母呢?但是无条件的爱又不等同于溺爱,遵循的法则便是,温柔但有边界,这不仅仅适用与孩子,也适用于我们和任何人的关系。第二是观察与倾听,去体察孩子的需要,蹲下来聆听孩子的表达,并理解孩子的感受。想起以前上班的时候,那些同事的孩子,只要来公司,第一件事情就跑到办公室找我玩,我总是和他们打闹成一片。后来我在想,我们总说和孩子平等,我觉得平等不是把孩子当大人对待,而是把自己当孩子去融入他们。
第三是允许,我们应该允许孩子难过、哭泣,就像允许自己一样,任何的情绪都应该得到适当的表达,而不是一味的制止。
但是对于懵懂的孩子,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进行情感的引导,我们从小教孩子一些名词,比如各种颜色、形状、动物,但是我们很少告诉孩子,什么叫做耐心、什么叫做坚持、什么叫难过,我们看到总看到孩子在地上撒泼打滚,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去表达,那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所以让孩子知道情绪,且正确地表达情绪尤为重要。其实很可能,连我们自己都还不会掌控自己的情绪。我们总是走入一些误区,比如总是告诉孩子要乖,可是从不告诉他,怎么做才叫乖,我们也总是用消极的后果去对待孩子,比如不吃饭所以不能看电视,我们还把谨慎性发挥到淋漓尽致,在孩子做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忽略,而做错一件事情的时候小题大做。
想起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说有哪些细思极恐的事情,有一个回答是我们做父母居然不需要考试,这世间最重要的一个职位居然不需要任何学习考察就能取得,也有很多人会说,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这样的过来的么,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现在好么,真的好么?我能察觉自己自身的很多问题,都是来自于童年的创伤,比如自卑、懦弱、犹豫不决等等,这些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自愈,当然还有一些至今还有创伤后遗症在的。
前段时间过六一儿童节,看到一项调查说所有孩子的六一愿望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他们不需要手机游戏,也不需要多么昂贵的玩具,他们真正要的是和父母单独相处而不被打扰的欢乐时光,他们需要被重视,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