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1
今天是个阴雨天气,和这本书的气质很像。
我本身不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但是很想养成读书的习惯,于是首选了代入感很强烈的推理小说,开始以后便必须找到凶手,不然就觉得像是烟瘾发作欲罢不能。
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这本书的标题和介绍吸引。
《艺术谋杀》读后感-杀人者不是凶手,而是他的父母《艺术谋杀》读后感-杀人者不是凶手,而是他的父母
但其实读下去之后,发现杀人过程并没有很强烈的艺术感。杀人者的艺术源泉是他喜欢艺术胜过喜欢他的母亲,和郁郁不得志偷偷咬他的父亲。在我的理解里,杀人者其实是讨厌艺术,歇斯底里的讨厌艺术,于是用尽残暴的手段破坏造物主的艺术品。
他的犯罪来源于原生家庭,他的家庭生活很富裕,被称为所谓上层人士。但是父母的感情生活畸形,基本没有交流,他母亲沉溺于画画,但其实画出来的东西确是孤独的发泄口,黑色的树,红色的河流,无不传达者悲戚,奋恨…
书看到这里时我不禁不寒而栗,犯罪的基因可能不会遗传,但犯罪这件事如果不妥善处理,真的会代代相传。
我听过最可怕的事不是滴滴司机的奸杀,而是父亲打孩子的时候振振有词“我爸就是这么对我的。”
相对而言,前者是已经爆发的事件,我们总有应对之策,或是结伴而行,或是随手准备防狼工具。但后者,危险潜藏,不知道延续多久之后会爆发。说句书外话,治理心理问题与治理犯罪同等重要,难度确是不可同日而语。
这本书的简介说是上层犯罪,其实…犯罪的手法并不上层,侦探从它市而来,也不是罪犯的故意为之,说实话,看完之后,我觉得自己是想多了,看之初,我一直以为罪犯是警署的高层,也对凶手的性别捉摸不透,结局却完全没有我想的那么复杂,可谓干净利落。
这个点,我对小说虽有了一丝失落,但其实也有学习到什么。
我之前自己也写小说,每每虎头蛇尾,或是干脆写不到结尾,因为想把自己假设的别人的期待一一填满,在小说的架构上很混乱,开头挖很多坑,以至于填到后来,把自己搞混乱。最悲催的小说莫过于主线,主角无一清晰的小说。
书中,杀人者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一个男人这样,真是不得体"
她母亲最讨厌父亲的一点是鼻毛长,这件事杀人者临死时都依然记得,不可谓不深远,他从小被严格要求,于是物及而反,走上极端。
我一直觉得自主的犯罪游离在人性的两端。杀人者要么是自我放纵到极致,生活在最低端,脚踩无底深渊,再也无所畏惧,仇视一切善良美好。要么是自我要求极高,无法放过自己,灵魂被困住,无法挣脱。向往美好,却求而不得。
说了这么多犯罪的问题,还没说到小说的主角,探长雷布斯。
可能是为了方便,侦探小说的主角一般都是一个单身狗,他们不是喜欢初恋不得,就是自身问题导致离婚。雷布斯也不例外。一个离异的中年大叔,背井离乡一个人到伦敦备受打压。
而且由于这本小说不是本格推理小说,探长也不必花费很多心思让案件的每一处都事无巨细,他只要一再逼迫凶手,使凶手自己露出马脚就好。所以刨除案情不说,雷布斯本人的情感反而成了重头戏。
他在保密案件和亲密美女心理学家间挣扎徘徊,显现出许多中年大叔的无奈。在和伦敦探长费莱特之间也表现出男人之间应有的信任和斗争。
唯一的打斗,算是最后的高潮升级,雷布斯和杀人者的追击,在艺术馆里的生死之搏。看的时候脑子里会有类似电影的画面感。
这本书读完,下一本说我大概会选轻松一点的,告别下谋杀的阴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