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避免行为陷阱

作者: 随唐演绎 | 来源:发表于2016-06-29 09:21 被阅读177次

    怎么避免行为陷阱

    迷信的鸽子

    行为心理学家Skinner,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把几只鸽子放到一个箱子里,里面一个食物分发器,每过15秒就会自动落下食物,也就是说,不管鸽子在干什么,每隔15秒它们就会得到一份食物。然后研究者们观察记录了鸽子的行为,发现鸽子会在掉落食物之前,做一些特定的动作。比如说,其中一只鸽子会在箱子里逆时针转圈,还有一只鸽子会把脑袋伸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然后再收回来、再伸上去。为什么鸽子会有这些奇怪的举动呢?因为鸽子偶然发现,做完这些动作之后,刚好掉下了食物,所以它们就觉得,做这个动作就会有食物掉下来,这中间有因果联系,所以它们就不断重复这种奇怪的行为。

    在任一特定的情况下,你的行为都很可能伴随着某种结果,比如得到赞扬、报酬或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那么随后在类似的情况下,你很可能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强化”,有心人都将这些行为形成路径依赖。如果你的行为伴随着另一种结果,比如疼痛或尴尬,那么你在以后的相似情况下就会避免重复这种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惩罚”。这两种结果都可能变成你的潜意识行为或者叫条件反射,长期以往这些行为将刻在你后代的基因里,比如当婴儿第一次伸手,得到了妈妈的响应,那么下次他想要抱抱的时候就会强化这种动作。

    Taleb曾经在书中这样描述他自己的境遇,当他20多岁做交易员的时候,有一次上班坐出租车,遇到一个不懂英语的司机,带着他绕了一个街区,使他迫不得已从公司大楼的另一个入口进公司。但是那一天汇率波动很大,他的投资组合赚了很多的钱。结果第二天,他穿着和前一天一样的衣服,又让出租车司机行驶和前一天同样的路线,从前一天同样的一个入口进入公司,他希望赚到和前一天同样多的钱,结果很显然没有赚到和前一天同样多的钱。事后他讲了一句话,在事物建立因果方面,我们并不比鸽子更高明。

    人时常会不自觉的“制造”一些自认为合理的非理性行为,以图得到一个好的结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人惧怕未知、不确定,为了躲避不确定会去获得控制感,比如制造控制感的街头扑克魔术师,随机找围观的路人让他抽一张牌,然后通过一种“神奇”的形式找到这张牌,最后这个路人会比别人更加相信这个魔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路人认为自己抽牌提高了对整件事情的“控制”。如上述Taleb的例子,按照赚钱一天的行为再来一次带来的“仪式感”让他以为可以控制赚钱这件事。

    船货崇拜

    有一种仪式在太平洋很多小岛上盛行,岛民会换上特定的服装游行,以祈求神灵带来食物,很神奇的一件事情,为此很多学者都研究过这种非理性的行为。一种最流行的说法,曾经到过这些岛屿的殖民者,使用他们的货船将货物运送到岛上,而岛民无法理解这些不用打鱼种田即可得到的货物的事情,就如同迷信的鸽子一样,岛民认为这些殖民者看似无意义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向神灵祈求货物的仪式,于是,他们就有模有样的学殖民者的动作,希望神灵也赐予他们货物。甚至有些岛屿还发展形成了“船货崇拜宗教”。

    对于这种非理性行为导致的船货崇拜迷信,李靖老师提到两个方面的解释很有意思,一是控制感的缺失,目前从客观上来看,拜神行为都不会影响成功的几率,但是拜神后的人自我感觉会更自信,他们认为自己能够控制未来。二是认知需求,古人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无法理解,于是用简单形象的神话解释了这些现象,为了更接近真实甚至还丰富了天庭这种神仙社会。不仅是在中国,其他国家也都有各种神话或者异化的故事,而且很多故事还搬上荧幕,比如西游记,驱魔人,吸血鬼。这些故事都是为了满足人的认知需求,认知能够弱化人对未知的恐惧。虽然现代社会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但人其实想要的是对自己最有利的解释,而不是真相。

    人喜欢故事,喜欢总结,喜欢简化,是为了减少事情的复杂程度和影响因素,但是结果往往忽略了事实。Taleb将这些人类的本性问题称之为叙述谬误。之所以出现这些谬误,是因为我们习惯于过度解释,偏好简洁的故事,而不是为了知道原始真相。它严重扭曲了我们对世界的思维反应,在稀有事件上尤为严重。

    叙述谬误指的是我们无法在不编造理由或者强加一种逻辑关系的情况下观察一系列事实。为了避免叙述谬误,当事人应该将注意力放在事实本身以及应承受的影响上,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为了描述而编造的故事以及对这件事的解释上。也许你不在意真相,但是你一定不要主动制造谎言故事,因为谎言如同黑洞,用下一个的故事去圆上一个的故事的过程会越来越难。所以我的做法是不要进洞,如果非常不幸掉进了洞里,那么有一个办法就是努力将故事变成真相。

    陷阱

    有三句老厉害的话,让我们扒开来看看。下次再遇到类似的口号能够客观的采取决策。

    第一句“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是一句伟大而空洞的道德口号,无数名人为它站台,这些人的本意是好的,不过客观世界并不会以他们的意志而转移,这只是他们自己的一厢情愿,因为他们的意志并不能影响其他人的意志。否则喊了这么十多年,全球却仍然有约60万大象被杀戮,按照这么算每15分钟,就有1头大象和地球告别。事实是只要有供求关系和利益关系,濒危动物就一定会遭到杀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有供求关系,那么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自由市场。有一种特性叫越稀缺越有价值,越有价值就越有市场,抛开道德不谈,如果建立一个规范化的养殖-售卖市场,那么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动物被猎杀?

    如果能够从正规途径买到象牙,为什么还要冒着坐牢的风险去买走私犯提供的商品?反正都必须用金钱来解决,何必选风险大的。

    第二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一句堪称世界级的营销谎言,也是最成功的利用了“控制感”制造的行为陷阱。现在这句话的始作俑者De Beers公司又为女性创造了另一句口号“左手代表我们,右手代表自己”,意思是说,之前的钻戒满足的是“证明配偶很爱我”,现在另一只手也要戴钻戒,这是为了证明我是个经济独立的女性。原先唤起“求偶”的动机,后来唤起“社会地位”动机。这样的例子有许多,冬虫夏草、竹叶青、劳斯莱斯都是代表。

    物品带来的控制感只是一种感觉,并非事实。也许你带了戒指的第二天,你老公就和其他女人跑了。

    第三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的的家长遵循这句话,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在未成年人的各种大赛上,也确实很风光,大有少年得志江山我有的趋势,看来赢得起跑线是没错的。我们再来看看德国,他们的宗旨却是“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与整个亚洲的应试教育不同,德国宪法明令禁止太早开发孩子智力,在德国不仅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那么“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理应超过“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但是,然并卵。迄今为止,德国得到了半数诺贝尔奖,日本22次,印度13次,我们只有2次。德国能有这么多的成就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知道学前教育会破坏想象力,想象力的好处无从考证,坏处倒是有一个,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

    当只能接受应试内容的时候,怎么可能再去问更多的为什么。

    穿越迷雾

    最近听了罗辑思维的一个段子,里面提到人口买卖的伦理难题,其中“儿童抚养权买卖”的概念,说不定真能解决儿童贩卖的问题。“抚养权”和“献血补偿”的说辞,平衡了人类内心的道德刺,既不触犯人类道德底线又能够通过供需关系解决问题。这样思考问题,话糙理不糙。

    Gustave Le Bon说过,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向他们供应幻觉的,也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努力发现事情背后的根本原因,才是避免行为陷阱的正确姿势。想清楚对方想要什么,就能够解决猎杀这样的道德问题。创造出类似钻石的稀缺性,就能够建立De Beers这样的钻石帝国。放弃庸众的短视收益,就能够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赢在未来。

    在迷雾中行驶最重要的是有地图。想拥有精准广阔的地图,两个朴实的方法一是跨界学习,它可以提高自己的维度,改变自己学识的广度;二是阅读,它能不断重塑你的认知。当今社会的信息不对称已经大大降低,你不想变成迷信的鸽子,就做有智商比鸽子高的养鸽人,不想成为船货崇拜的牺牲品就去做货船的船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么避免行为陷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zt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