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驳《电影作为艺术》 ——基于认识心理学视角的读书报告

驳《电影作为艺术》 ——基于认识心理学视角的读书报告

作者: 法师宾得cc | 来源:发表于2018-06-04 20:29 被阅读36次

这是我学认知心理学的期末报告哦~加油自己


1.摘要

作为主修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辅修心理学的学生,我一直在思考电影和心理学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留于浅层的所谓的心理类电影,而是牵扯到电影本体的心理学,从声画、视听的产生开始,去思索电影何以会对人脑产生影响,人脑又是如何认知电影的视听语言的。

《电影作为艺术》中,理论家兼心理学家鲁道夫·爱因汉姆从心理学角度细密分析并总结了无声电影的实践经验。但受制于时代因素,电影刚出现,心理学未发展完善,故而在他的著作中,对电影充满了误解,其认知心理学视角也存在错误。故我作了此番读书报告。

2.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电影艺术

3.内容简介

《Film as Art》,即《电影作为艺术》,是鲁道夫·爱因汉姆的一本著作。本书在西方电影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是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他从心理学角度细密分析并总结了无声电影的实践经验,时刻提醒创作者避免在创作实践中脱离艺术的必要性去滥用电影的技术进步。但是,这本书从电影史的角度看,在当时很有意义,但是从现在的眼光来看,真的是谬误太多!所以在读完本书后,我想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对本书做个读书报告。

爱因汉姆在本书中,首先描述了电影的实际拍摄、创作过程,其次结合电影实例,告诉我们电影要表达有思想的内容,否则就沦为低俗的事物。当时电视早已发面,那么电影放在电视机里放不就好了嘛?为什么要单独拉出来,为什么观众对电影的兴趣超过了电视?爱因汉姆试图预测电影的未来。最后,也就是我着重思考的部分,爱因汉姆认为无声电影才是艺术,有声电影扰乱人们的认知。

我着重看的是《无声电影》这一章,下面谈谈我的见解。

4.印象深刻

爱因汉姆把电影,特指有声电影认为是低劣的东西,这让我感到好奇,于是乎他的一些观点挺让我有印象的。爱因汉姆讲述了电影之前的艺术,如戏剧的发展史,告诉我戏剧的关键在于台词;如歌剧的发展史,告诉我歌剧的关键在于音乐,然后推理出电影必须是无声电影,因为有声则会导向戏剧。

于是乎,爱因汉姆觉得声音不应该出现,尤其在一种艺术上运用多种元素是不可以的,会导致元素对观众注意力的争夺。爱因汉姆的这些推理让我觉得似乎很正确,于是继续读着。他在随后的文章里列举了有声片时期,对声音的粗糙运用,认为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声音打破了人们的体验,导致观众无法沉浸体验,即便随着技术的发展,声画合一,并不会导致电影更好。

声音和画面,真的会影响观众的注意力吗?我感到困惑。

5.剖析反思

细细想来,发现爱因汉姆的观点有误,特别是无声电影才是艺术。这牵扯到认知心理学方面是注意。的确,人们同时注意的事物数量是有限的,但是,这不意味着人在接收声音和画面的时候,只能在画面和声音中间选择一种。

人脑的注意理论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双编码理论认为,人脑中有着两个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一个负责视觉信息,另一个负责听觉信息。随后Baddeley在工作记忆方面也特别强调人脑对信息的操控和加工,并将之分为:中央执行机构、语音环路、视空间展板——也就是说,视觉和听觉并不公用一个通道。从这点来看,有声电影并不会妨碍到人们的注意,也不会出现视觉和听觉对注意力资源的争夺。

由此来看,爱因汉姆的观点是错误的,他错误的以为人是用一个通道来接受处理信息的,所以一旦在输出的元素上过于杂乱,就会导致注意的不集中。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人的确有认知负荷的现象,如果信息过多,则会导致混乱,但这于爱因汉姆所说的影响注意力是两回事,是属于外在认知加工的范畴,即电影在画面上要精妙,不能呈现过多的信息,特写、近景的拍摄手段其实就是在降低人们在画面上的认知加工,而背景音乐则是在促进认知加工。

其实,刺激独立思想的应用研究也充分说明了这点:单一的元素无法让人产生更多的思考。1995年,蒂斯代尔等人试图让被试执行一项任务以干扰刺激独立思想的产生。实验结果发现,听觉任务和视觉空间人物都可以有效地干扰刺激独立思想,这说明,语音环路或视空间展板不能单独产生刺激独立思想。 

由此来看,写于1938年的这篇文章并不有价值,但是对于电影史来说,爱因汉姆迈出了第一步,后人不断贴砖加瓦,为电影何以为艺术提出着新的见解。

6.参考资料

 电影作为艺术.爱因汉姆 

多媒体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_林立甲.P3

 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验和应用_邵志芳.p12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驳《电影作为艺术》 ——基于认识心理学视角的读书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zy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