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想法
“感觉和知觉”,眼见为虚、耳听不实:津巴多心理学读书笔记3

“感觉和知觉”,眼见为虚、耳听不实:津巴多心理学读书笔记3

作者: 王明鹏 | 来源:发表于2020-12-23 07:31 被阅读0次

按照津巴多教授的6个心理学视角,我们可以把感知觉作为生物学视角和认知视角的结合,当然会更多侧重认知视角。

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术语,这是我们接触这个世界并形成初步认识的关键环节,也可以称之为感性认识阶段,之后的思维才是理性认识阶段。

津巴多教授分作三部分,以及一个本章问题,我们不妨分作四部分归纳解读。

第一部分:感觉内涵。

首先是换能,由感觉器官把物理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感觉第一步,起到类似翻译作用,因为大脑唯一识别的语言是神经信息。

其次是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物理刺激量为绝对阈限,这个因人而异会有差别。而差别阈限则是对已有刺激基础上引起的刺激变化,事实上绝对阈限就是从0开始感觉到刺激变化。

最后是感觉适应,感觉持续存在后反应越来越小,意味着适应变化了,解释如熟不讲理、习惯、无所谓等心理现象。

第二部分:感觉外延。

首先是7种常见感觉,除了视听嗅味触外,还有动觉平衡觉和疼痛感觉。触觉在依恋关系中很重要,疼痛没有适应刺激。平衡依赖的是关节、肌腱等而不是视觉,比如盲人可以舞蹈,而醉酒者出现失衡。由此理解神经症病人能够认知但是没有感受能力,也就是情欲压抑严重到识别不到情欲,好似醉酒者失去心理平衡感。

其次是各种感觉异同处。相同点4个:换能,发生在大脑中,对刺激变化敏感,提供生存信息。不同点2个:感觉信息不同,传送到大脑部位不同。

理解感觉借助信号检测理论,涉及3因素:刺激本身、刺激环境、感受个体心理差异。

第三部分:知觉内涵外延。

内涵:知觉是对感觉的赋意,是对世界的解释。

外延:主要考虑错觉,包括感觉层面的赫尔曼黑白方格灰点错觉,两可图形、谬莱线段错觉、艾宾浩斯圆圈错觉、左氏竖线错觉、横竖书本错觉等。错觉意义在于说明视觉具有欺骗性,不同于真实世界。

理论解释:格式塔先天解释,包括图形和背景、封闭性、认知最小原则;学习理论后天解释,包括预期、背景、认识定式。蓬左线段错觉、缪莱线段错觉被证实受到后天环境作用。

看见和相信:眼见不为实,耳听也为虚,因为感觉是“看”,知觉才是“见”,例证即换能、错觉。佛学5眼:肉眼看到表面、天眼看到本质、慧眼柔软示弱、法眼平等、佛眼慈悲。

第四部分:我们认知是否是真实世界,以及我们认知是否和别人一致。

感觉要经历换能翻译过程,还有感觉阈限的限制,如有些客观刺激无法感觉到,以及错觉的存在,可以说看到世界差不多真实,但不能说认知的就是真实世界。

同理,我们认知与别人差异在于,感觉已经不同了,或者即便说有些感觉大致差不多,但知觉需要加上解释主观成分,已经千差万别了。

例如我们都看到一朵玫瑰花,即使感觉层次上差不多(但是一定有不同,比如张艺谋可能看到更多色彩),知觉感受会大不同,热恋人温暖,失恋者悲伤。

就心理学意义而言,学习感知觉就是要觉察:眼见为虚、耳听不实,突破视听屏障。

欢迎阅读购买下面版本津巴多心理学,享誉世界,值得拥有。

相关文章

  • “感觉和知觉”,眼见为虚、耳听不实:津巴多心理学读书笔记3

    按照津巴多教授的6个心理学视角,我们可以把感知觉作为生物学视角和认知视角的结合,当然会更多侧重认知视角。 感知是非...

  • 眼见为虚,耳听为实

    老爸很委屈,很受伤:都是按你的吩咐做的,“眼见为虚,耳听为实”,一步都没少。能怨我吗? 老人学着玩微信时,我就反复...

  • 耳听眼见皆为虚

    前几天连办了件两件糗事,全都是粗心导致的。 那一天发错了两次信息。本来是要发给闺蜜的信息,一个发给了儿子的同学妈妈...

  • 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虚

    都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有时未必如此。 一日,在日照一路边,我和二宝等着老公和女儿,看到...

  • 耳听为实,眼见为虚——耳机篇

    以上这些,你只要稍微沾上那么一个、两个,便在日后的某一天,突然惊奇的发现——这周自己怎么又是要吃土了! 然而,即便...

  • 如今,眼见为虚,耳听为实了吗?

    1 “快来帮忙啊,我妈妈摔倒了。”一位穿着黑色大棉衣的老人躺在冰冷冷的脏兮兮的地面上,不醒人事。半跪在一旁的中年妇...

  • 耳听未必为虚,眼见未必为实

    在这个虚幻的时代,耳听未必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那些所谓的真相,或许只是他人想让你看到,而精心挑选的。我们对人、事...

  •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也可能眼见为虚耳听也为虚

    错觉是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

  • 2021-05-20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实际上: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虚

  • 虚假的链接

    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眼见未必为实,耳听也未必为虚,眼耳鼻舌身意,有时皆为虚妄。 袁世凯做了83天的皇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感觉和知觉”,眼见为虚、耳听不实:津巴多心理学读书笔记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ws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