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
在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各种信息垃圾泛滥、毒鸡汤横行的时代,社会的发展之快已经远远超过肉体的进化和思想的进步,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感到手足无措,你是否:
常常对繁琐的工作生活感到乏味?
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我们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说: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看你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
核心内容
-
第一部分:导致我们不幸福的根源是什么?
-
第二部分: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找到那种自由、幸福的状态?
我们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不断迭代,竞争日益加剧,生活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工作家庭自身三个小球很难在手中和谐地抛接,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你是不是经常觉得不自由,认为自己被生活的枷锁牢牢锁住,睁不开逃不脱呢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乙方项目经理,是不是经常会遇到甲方不合理的需求变更,这对项目本身以及公司的整体利益都是有损害的。那这时候多数新手或者气场较弱的项目经理,可能会因为张不开嘴拒绝而被动接受了不合理的变更,搞得自己进退两难,最终影响项目成本与项目整体的可控性。或者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你在做了很多用户调研之后,对开发提了一个需求,也许这个功能对于开发团队来说很难要加很多班才能完成。所以他们开始对你打马虎眼,甚至可能说你是瞎提需求,就算做出这个功能也没用,到最后还不是浪费时间。这时候你会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因为怕被 diss 被讨厌放弃这个功能呢?工作和生活中像这样要面对被讨厌的情况并不少见。这让我想起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老板不喜欢我,我要不要辞职。当时杨天真一针见血的答案让人拍手称快。他说职场中需要有渣男心态,因为职场不是偶像剧,没有霸道总裁爱上你。有了渣男心态,你才能在工作中举重若轻,无往不利成为团队最受欢迎的人。当然了,渣男心态啊不是说要你做一个坏人,是你要保持自己的可能性,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听到杨天真从老板的角度,以犀利的观点去辩论这道题时,有不少网友直言工作了几十年才明白,做人呐,稍微渣一点,幸福感才能多一点,这也是被讨厌的勇气。想要告诉我们的所谓自由,就是敢于被人讨厌。这句话看起来有点反常识。不过别误会啊,阿德勒并不是让你成为一个被讨厌的人,而是说一个人必须有成为自己的勇气,摆脱他人期待和眼光的束缚,哪怕因此而被人讨厌也无所畏惧。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很适合重读阿德勒的思想。因为这个时代不管是技术还是思想,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快了,很多人被所谓的压力或成就束缚,认为自己不幸福。而阿德勒会告诉你,你的成功和幸福与其他任何人无关,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句话,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成长。阿德勒的思想会帮你从内部建立起一套幸福体系,让你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获得幸福生活的勇气。
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个日本人,一个是哲学家岸见一郎,另一个是作家古贺史健,岸见一郎高中时就喜欢哲学,后来她开始专攻阿德勒心理学,写了阿德勒心理学入门、幸福的勇气等多部作品。古贺史健则是一位自由作家,擅长创作对话题材的作品,年近 30 岁邂逅了阿德勒心理学,此后多年间经常向岸见一郎请教阿德勒心理学,听到哲学是不是感到很高深呢?其实,这本书采用对话题的形式,颇有论语的感觉,以青年和哲人对话、回答、辩论来一步步呈现阿德勒的哲学思想。就算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的读者都可以打开就直接阅读,不会有任何障碍。
接下来从两方面简述本书的精华。一、是导致我们不幸福的根源是什么?二、是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找到那种自由幸福的状态。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导致我们不幸福的根源是什么?
我们的不幸是谁造成的?造成这些烦恼的根源又是什么呢?阿德勒认为,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也就是说你的一切现状都是你自己的选择。听了这个解释,你是不是感觉很疑惑?难道我们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说说阿德勒的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你可以自己做选择。具体来说,你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你的选择与其他任何人无关,与过去发生的经历也无关。这是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区别。举个例子,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一个年轻人,我们就叫他小冷吧。小冷已经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很多年不出门了。虽然他很想改变自己,想像正常人一样地出去生活和工作,但是他很害怕离开房间,一出门就会手脚发抖,身体不舒服。小冷也说自己想改变,但就是改变不了。听到这,我猜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个人怎么这么不幸,这是谁造成的?是不是之前遭受过心理创伤,比如可能因为家庭原因或者在学校受过欺负之类导致的。但是阿德勒不这么觉得。阿德勒说,如果一味靠过去的原因来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到一种绝对的论断。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的全部都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而且根本无法改变。这种观点叫做原因论。与原因论相反,阿德勒倡导的是一种目的论。目的论认为这个人出不了门,不是由过去的经历造成的,而是因为他自己就不想出门。这话怎么说,你想,小冷长时间不出门,周围的人必定会更加关心他,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但如果当个正常人的话,他并不一定有机会能得到这样的关注。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她是真的根本就不想出门。总之小冷不能出门,是因为他先有了不出门的目的,然后制造出了出门就会有的不安情绪和其他症状。这些情绪和症状并非假装,而是他的身体为了配合他的目的所做出的反应。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
通过这个例子,简单回顾一下阿德勒的这个核心思想。阿德勒说,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说白了,其实就是缺乏改变的勇气。从这个角度来看,阿德勒的心理学也是一种关于勇气的心理学正确的做法。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曾经讲到过,她说有一个姑娘因为牙齿中间有道缝,经常被男同事取笑,他非常苦恼,甚至都不敢大笑,生怕露出牙缝,他认为是牙缝让自己成为了别人的笑柄。可就算他对这个答案非常认可,男同事该嘲笑还是嘲笑,自己该自卑还是自卑;无奈之下,他找到自己求助,古典出主意说:下次啊男同事再嘲笑你,你就含一口水从牙缝里呲出来喷他,姑娘照做了,男同事呢也终于收敛了。其实牙缝相当于姑娘的过去,当她选择将职场的不顺归结到牙缝上,便活在了过去,于是就陷入了困扰。但当它聚焦于当下,思考如何化解男同事的嘲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说到这,我们就明白了,面对困境要调动积极的力量想办法化解,而不是自怨自艾,活在悲伤或者愤怒中。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人生中 10% 的事件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 90% 则是你对事情如何反应决定的,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观点,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可能你要问了,明明我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比如年底绩效被打了两星,孩子昨天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今年体重又涨了十斤。你怎么说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呢?别急,咱们先来做一个极端想象,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的话,你会感觉到烦恼吗?答案是否定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的话,一切的是非对错、善恶美丑都由你说了算,在没有比较的前提下,甚至就连病痛、死亡都不能称之为凡恼。所以阿德勒说一切的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据说阿德勒的身高只有 1 米55,他也曾苦闷于此。但是 1 米 55 的身高真的存在什么客观上的劣势吗?其实没有。再比如说 1 米 7 的身高在南方是中等身材,那在北方就是属于比较矮的了。高还是矮取决于我们与周围人的比较。那同样的富有和贫穷、卓越与平凡这些概念也全部都来源于比较。安德勒曾经羞愧于自己的身高,这就是比较的结果。在客观上并没有劣势的情况下,主观上就产生了自卑感了。也就是说困扰我们自卑感的并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个子高可以解释成很有震慑力。那个子矮呢也同样可以理解为富有亲和力。主观的最大优点就是在于可以自由地选择,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重新选择的权利始终都在自己手上。之前拜读过阿德勒的代表作《自卑与超越》,他认为自卑感是人类不断追求卓越的一个动力源。自卑感让人时刻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进步。但你可能想说,那生活中见过很多人,他们因为自卑变得特别消极,明明什么都没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想让他们改变比什么都难,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阿德勒说,这种情况就不应该叫自卑感了,应该叫自卑情绪。比如在职场中,有的人认为自己学历低,所以得不到公司的重用。阿德勒认为有这种想法的人实际上是把自己得不到重用归结为客观原因,而不是自己的原因。像这种大肆宣扬,因为有 A 所以做不到 B 的论调就是自卑情结。而且阿德勒特别强调这种自卑情结还是你自己的选择。自卑情节的另一个极端是优越情节。就像我们常说自负的人背后都藏着自卑,那些高谈阔论、狐假虎威来显示自己很优秀的人,是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中。阿德勒认为,不管是自卑情结还是虚假的优越感,都是因为人际关系中的竞争。而健全的竞争应该是不与任何人竞争,而是来自于和理想的自己比较,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就行了。比如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产品经理,这是理想的自我,但现阶段我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我成为一名产品经理。如果我因为想着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不好,所以当不了产品经理,我无法接受一个无能的自己。那这就是自卑情结是不健全的自卑感。如果我这么想,因为我的沟通能力不好,所以我要去学习,去练习,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朝着理想的自我前进,这就是健全的自卑感。关于这点,你可以去详细看下我前面的文章《自卑与超越》针对这本书的解读。所以你看任何人只要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就都会感到要烦恼。所以阿德勒说,人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想要消除烦恼,恐怕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了。
简单总结一下。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你的一切现状都是你自己的选择。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知道是什么让我们不幸福了。
第二部分: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获得自由和幸福。
前面我们说了,在阿德勒看来,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你可以想想,如果每个人都喜欢你,那么反推回去,就是你讨好了所有人,非常在意每个人对你的评价,然后你活在了别人的评价里,因此失去了自己,这当然不是一种自由幸福的状态。而且现实中也几乎不可能有人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换一个假设,如果你并不追求他人的认可,也就是说即使别人讨厌你,你也不怕内心依旧淡定安然。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你度过的就将是你自己的人生,即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所以从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这个观点出发,阿德勒认为,要想获得幸福,应该从心理方面和行动方面均作出改变。
心理层面: 不再寻求认可。
有些人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从事自己根本不喜欢的职业。有些人因为长辈们的催逼没有想好就匆匆结婚生子,不得不承受糟糕的家庭关系。还有些人太想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拼命工作。这些不自由的选择背后都是对认可的追求,是满足别人的期待去生活。阿德勒心理学坚定的否认寻求他人的认可。他强调我们最终是为自己活着,你不需要满足别人的期待,别人也不必满足你的期待。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他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当你在心理层面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之后,你还要做到不害怕被人讨厌,也就是勇于对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说不。既然我们无法获得所有人的喜欢,你需要做的只是想清楚你真正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的。然后按照自己想要的路坚定的走下去。
2004 年,刘强东创办的京东多媒体线下已经有 12 家门店,八九千万的销售额。按照之前的规划,未来将开设 500 个门店,以苏宁、国美为参照,前途光明,商业模式清晰有可预期的利润空间,刘强东却在此时决定停掉已经发展得不错的线下业务,转型为纯线上的电子商务。他的想法几乎遭到了全体员工的反对,理由很充分,当时的互联网普及率不高,很多人没有电脑,网络订单不靠谱,当时网上销售额仅占公司的5%。市场到底有多大,谁也不知道。但刘强东展示出了自己过人的胆识,他力排众议,关掉了线下的店铺,全力压住电子商务。后来京东几个发展的关键点,自建物流的战略规划,扩展全品类产品线的战略同样遭到投资人一致反对,都因为刘强东的坚决才得以执行这些正确的战略。可以说如果没有刘强东的勇气和坚持,也就没有后来的京东了。由此可见,要想成功光有正确的判断还不够,还在于你是否能够坚定能否力排众议、坚持己见,这才有价值。所有伟大公司的 CEO 都有着偏执的一面,乔布斯、马斯克、刘强东、任正非都是如此。 Facebook 的投资人由里米尔纳投资了扎克伯格、刘强东、雷军这些价值百亿美元的公司的创始人。他说,这些超级独角兽的 CEO 共同的特点是偏执强大,他们绝不是四平八稳。超级职业人可能既会管理又能带团队,既懂产品又懂文化管理。如果他不够偏执、自信强大,他是做不成百亿万美元的公司的。英特尔的传奇总裁安迪格鲁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也是这个道理。同样的,如果在职场中,一个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害怕被讨厌被批评,做事情的时候就会瞻前顾后,不敢有所突破,那他一定会失去进步和发展的机会。
新手 PM如何实现从技术骨干到管理精英的华丽转身里面分享了一段经历,胡亮说自己在刚成为项目经理的时候,为了让团队成员支持自己,她不敢分配难的辛苦的任务给下属,宁愿自己去承担。更要命的是有团队成员破坏了规则,他也不好意思轻易地去指出和批评,只想说一些正面的、鼓励性的话,甚至对于工作成绩不好的人也不敢严厉批评。结果有一次和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合作对接的甲方都是刚刚从日本直接派来中国的,极难沟通。因为当时涉及的相关方非常多,项目组的成员也是来自多个部门。胡老师想着自己作为刚刚转型的项目经理还没站稳脚跟,所以不太自信,既怕过于严格,导致大家讨厌他,又怕事情做不好,影响项目交付。所以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亲自干活,就没太严格要求团队时间一长,一系列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团队成员工作消极倦怠、推诿扯皮,缺乏责任感,没有协作,进而造成产品质量差、工作效率低、团队绩效差。这种结果反过来有加剧团队内部氛围变差、目标不明确、各自干各自的活等等。总之就是陷入了恶性循环。这时候老板要找人问责的话,当然就是胡亮这个项目经理,举个例子,是想告诉你,工作和人生都是自己的,必须自己负责,不管别人说什么,最终都是由你承担所有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勇敢地做自己,哪怕是被人讨厌又无所畏惧。
正如乔布斯所说,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行动层面
第一,你需要选择改变。这世界上有太多人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因为比起改变所带来的痛苦以及不确定性,保持现状,望更加轻松更能安心。王哥前段时间来找我吃饭,吃到一半开始喝闷酒,哭诉说自己非常讨厌现在的工作。原来这两年他在一家上市公司做中层管理,本来是跟着团队过去的,结果他被调到了其他项目,孤身一人混新圈子,现在项目做得不理想,上头领导换了好几个了,疫情期间业绩也没什么起色,加班加了一个月,月底还是因为业绩没完成,被扣了 2000 多块钱。底下很多的员工都是这个项目的老油条。对突然安排进来的他怎么看都不顺眼,不积极也不配合,工作很难开展。好不容易带了几个新人吧,刚刚得到领导指示,要把新人们都裁掉。王哥在这段职场关系中苦闷不已。她想改变现状,想到辞职。但当他冷静下来又犹豫了,他考虑到自己要养活老婆孩子,考虑到 30 多岁不好找工作,考虑到以后会不会出现经济困难。所以王哥既没有改变现状,也没有改变心态,还是每天生活在抱怨苦恼当中。与辞职以后重新寻找工作的不安相比,他更愿意承受现状带来的不满。毕竟人们会下意识地选择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因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里早已习惯了所有,其中也包括那些糟糕的事情,甚至那些糟糕的状况都能提前预知。因此会有心理准备,并且可以有熟悉的对策。如果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面对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那么一切都是未知的,谁也不愿意欣然接受这些挑战,因此面对新的环境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正在努力克服挑战的人,如果你是一个不安于现状,在奋力攀登人生的另一座高峰的人,你就需要有主动选择改变的勇气。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看你愿意改变还是选择躲避。
第二, 进行客体分离。人世间大多烦恼来源于对别人的客体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客体被别人妄加干涉。学会客体分离是解决人际烦恼的最佳良药。客体分离意思是想清楚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是要由谁来承担。把自己的人生客体和他人的客体分开来看。同时不要去干涉别人的客体,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思维的转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谁困扰谁负责。每个人要负责好他该负责的事情,无需负责其他人负责的事情。这其实也是管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做好分工,比如说,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要向老板汇报方案,你准备得很好,也有很多亮点要讲,但是老板却不满意。如果赶上老板心情不好,他一发飙,你可能一秒钟就变成小怂包,哑口无言。明明很好的方案就是支支吾吾说不清了。但如果用客体分离的思维来考虑,老板因为对你的方案不满意而情绪不好,那是他的情绪是老板需要自己解决的事情。而你的任务是把你准备的内容清晰完整地呈现给老板。当分清楚了老板和你自己的客体,你就能把精力专注于自己的表达和阐释,无需过多担心老板的心情。思考一下老板是什么思路,不满意在哪里,他不满意的地方是否是他的误解?你应该如何对方案进行解释?即使老板因为心情不好或者误解了你的方案,哪怕他现在没心思听下去了,你也可以另找时间再和他讲解,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老板的发怒而变得思路全无,不敢吭声。
刚才我们讲的分工是说不要把别人的困扰背到自己身上,而分工还有另外一个概念是说不要把自己的困扰推给别人,也就是把我痛苦他负责的思维,转换为我痛苦我负责。举个例子,我们有时候和乙方合作,因为乙方不靠谱,导致我们项目进展不顺利,我们自己被领导骂了。这个时候我们的思维不应该是因为乙方不靠谱,所以项目不顺利,而应该是因为我拿乙方没办法导致项目不顺利。这样我们是不是就会想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和乙方合作了呢?总之,如果你觉得所有痛苦都是对方造成的,只有他们能负责,那你就被困住了。假如你想改变现状,就要明白这是自己的困扰,需要你想办法解决。这时候你的内心就会变得主动,从苦苦等待对方变化的困境当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主动权。
冯唐说,人生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关我屁事,另外一个是关你屁事,花糙理不糙。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做到客体分离具,就能让我们卸下很多思想的包袱,轻轻松松做好自己负责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能够主动积极地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改变现状,让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掌握了职场、家庭等人际关系中的主动权,生活一定会变得轻松快乐。
很多。
第三,构造共同体。前面说的进行客体分离,不再寻求认可,不害怕被人讨厌。并不是说从此我们要与世独立,而是我们要构造一种我能够为他人做出贡献的共同体感觉。什么才是共同体感觉呢?其实说的就是一种持续的贡献感,家庭、学校、公司都可以是共同体。在家庭这个共同体中,你的幸福来自于被家人需要,在公司这个共同体中你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也能感受到幸福。那怎么建立起共同体感觉呢?阿德勒说需要做到以下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以及他者贡献这三个关键词。
我们一个个来看。
首先是自我接纳。我想你一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自己在人前的时候和自己独处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比如说开会的时候不敢发言,总是担心说得不好会被嘲笑,也不敢在不熟的人面前开点小玩笑。但是镜头切换到我们自己独处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毫无负担地放飞自我啦。
两种不同状态反差背后的原因其实就是不能接纳真正的自我,害怕在他人面前显露出真正的自己,但我们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所以必须接受不完美的这个我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注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关键词,他者信赖所指的就是相信他人吗?不是的,信赖不等于信用,信用是有附加条件的。比如说我们从银行贷款需要提供抵押金融机构评估我们的偿还能力,然后放贷给我们。但是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并不是信用,而是信赖,也就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相信。因为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被背叛,偶尔痛苦一下。和永远没有朋友的痛苦相比,哪个更好?就不用我说了吧。当我们拿出信赖他人,拿出家深关系的勇气,人际关系的喜悦就会增加,人生的喜悦呢也才会随之增加。当我们做到了自我接纳,同时对别人寄予了无条件的信赖,这个时候他人就变成了伙伴。当把他人看作伙伴,我们自己就能够在所属的共同体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再说第三个关键词,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就是他者贡献。但要注意的是,阿德勒口中,他者贡献并不是自我牺牲,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而采取的方法。比如说埃隆马斯克,我就觉得它是它者贡献的一个典型例子。无论是它的 spacex 还是特斯拉,在商业上大家都津津乐道。更重要的是 spacex 跟特斯拉的横空出世,一开始就没打着赚钱的口号,成立 spacex 是因为他看到了 NASA 对于人类登陆火星并没有任何的计划,而自己又对这个计划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于是决定自己创立一家公司帮助人类登陆火星。这一家公司叫做 spacex ,投资特斯拉的原因就更简单了,特斯拉这家公司在发展的时候特别的不顺,这种不顺被理解为没有资金。于是特斯拉的创始人找到了埃隆马斯克,跟他谈论了现在释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就是燃油汽车了,这种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严重的污染了我们的家园。我们公司不坐燃油车,只坐电动车。现在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资金,希望你能够投资我们公司。罗马斯克一听这个计划,当时就兴奋了。可是这个车刚出来,续航不行,车价又贵,消费者并不买单,这就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马斯克不得已只有不停地投入资金,最后差不多把自己的身价全部投了进去,甚至到了濒临破产的境地,最终渡过难关。
人最幸福的时刻,无疑是为这个世界创造了自我价值的同时还获得得了对应的收入。这样的人生理应是幸福的人生之一。这就是建立起共同体感觉的三个关键词,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他们三个是缺一不可的整体。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我们才能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也正因为我们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把他人当作自己的伙伴,我们才能做到他者贡献。同时,因为对他人有贡献,我们能够进一步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以上两个方法,心理方面不再寻求认可,并且不害怕被人讨厌,行动方面选择做出改变,学会客体分离,构造共同体感觉就是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获得自由和幸福的秘诀。说到这里,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主题内容就基本结束了,
总结:
首先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你的一切现状都是你自己的选择。其次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获得自由和幸福,需要在心理和行动层面都做出改变。心理层面你需要不再寻求认可,并且不害怕被人讨厌。行动方面,首先要选择做出改变,还要学会客体分离,构造共同体感觉。在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各种信息垃圾泛滥、毒鸡汤横行的时代,社会的发展之快已经远远超过肉体的进化和思想的进步。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感到手足无措。这种时候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不断深入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了解自己,想想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到底想要什么能带给你真正的快乐。
其次,被讨厌的勇气书中还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有人说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 40 岁开始学的话,60岁才能学会。但是无论早晚学习都是一个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毕竟从现在开始努力,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最后把书中这句话送给你,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有自己特殊的价值和使命,你不需要讨好任何人,而是需要被讨厌的勇气。在被讨厌的过程中,你也许会失去一些什么,但是却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你会更注重此时此刻的你认真地活在当下每一天。
本文由mdnice多平台发布
网友评论